开始在延英殿召见宰相,商议国事!但是由于他年幼贪睡,上朝时常很晚。
三月十九这天,百官照例在紫宸门外列队等候。太阳升起老高仍不见敬宗出来,一些岁数较大、身体虚弱的官员累得几乎要僵卧于地。
谏议大夫李浡找到宰相说:“昨天臣就上疏,指出皇上坐朝太晚,没想到今天比昨天更晚。这都是臣的失职,请让臣到金吾卫处等候处罚!”
李逢吉想借此树立权威,暗中授意左拾遗刘栖楚,在敬宗上朝后,上演一出忠臣死谏的戏码。
有了首相支持,刘栖楚胆气顿生。只见他满脸悲痛的对敬宗说:“宪宗与先帝都是见多识广的年长君主,天下仍时有叛乱。陛下正值精力旺盛,本应宵衣旰食治理政务,您却纵情声色,很晚才起。先帝灵柩还未下葬,欢乐的乐声已响彻四方。美好政令不见彰显,昏聩的恶名早传出很远。再这样下去,臣恐怕国运不会长久。就让臣在玉阶下撞死,用以为臣的谏言不力而告罪!”
话音刚落,他便跪在地上不停的用力叩头,霎时血流满面。
李逢吉假模式样的宣告:“刘栖楚停止叩头,等候处理!”
刘栖楚捧着脑袋站起,又弹劾宦官干政一事。敬宗满脸不悦的挥手让他出去,刘栖楚说:“陛下不采纳臣的意见,请让臣去死!”
一旁的牛僧孺实在看不下去,对他说:“你所奏之事已经知道,到门外等候!”刘栖楚这才心满意足的退下。
李逢吉大力褒奖刘栖楚的忠贞,说他所提意见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还请陛下采纳。
敬宗于是让中使前去褒奖刘栖楚,提拔他为起居舍人,赐五品官服。
刘栖楚索性继续演戏,以身体有疾为由推辞不受。
这出忠臣大戏演得虽真,却让敬宗无比反感。不但我行我素,而且玩闹的更加出格!
李逢吉巴不得敬宗一直这样下去,以便他可以无所顾忌的操弄权柄!
三月十六日,在李逢吉安排下,一系列人事任命下达!布衣姜洽、李虞、刘坚,代大理评事陆洿直接升任补阙、拾遗。
补阙、拾遗都是言官,有弹劾百官的职能,类似于现在的纪监委。李逢吉提拔他们,无非是利用他们的嘴和笔,排挤打压政敌。
在李逢吉刻意培养下,张又新、李仲言、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洽,以及拾遗张权舆、程昔范这八人都成了他的得力鹰犬,后来又有八人相继依附。
朝中那些看不上李逢吉的朝臣,戏称这些人为八关、十六子!
唐朝宰相通常由四人组成,此时除了李逢吉、牛僧孺,还尚缺两人。
敬宗问李逢吉谁可做宰相,李逢吉推荐了李程、窦易直。
李程与李逢吉一样出自陇西李氏,才华很好却极其懒散,以至专门创造出了一个“八砖学士”的成语;窦易直则以公平自称,是个典型的官场老好人。
李逢吉推荐他俩,除了资历外,主要是觉得他们便于操控。没料到李程虽懒却有主见,在朝政上时常和李逢吉唱反调,引来李逢吉不满!
宝历元年(825年)正月十一日,宰相牛僧孺以同平章事身份出任武昌军节度使。
这次外调并非他人所害,纯属牛僧孺个人意愿。他是个有政治追求的人,小皇帝玩闹无度,李逢吉又大肆操弄权柄,让他敢怒不敢言,索性主动申请外调,落个眼不见为净。
年轻一代的牛僧孺退出,让李逢吉更加得意。但李程的搅局,让李逢吉很是不满,动了拿掉他的念头。在他的那帮鹰犬运作下,机会很快就来了!
石州刺史武昭因事被免去职务,调整为袁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之下对宰相牢骚满腹。水部郎中李仍叔是李程亲戚,趁机激怒武昭,说李程原本准备授予他官职,结果被李逢吉拦住。
武昭遂对李逢吉怀恨在心,在与左金吾兵曹茅汇喝酒时口不择言,自称要刺杀李逢吉,被旁人听到告发,交予三司审讯。
李逢吉的党徒李仲言找到茅汇,授意他只要检举李程与武昭同谋参与此事,便可无事,否则必死!
茅汇很有骨气,义正言辞的表示自己决不诬陷他人换取活命!
由于缺乏茅汇的证言,李逢吉构陷李程的阴谋没有达成。事后,武昭被刑杖打死,李仍叔贬职,茅汇流放崖州。而走狗李仲言也没落得好下场,被流放象州(今广西来宾)。
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前上疏请求让其子刘从谏袭任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