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附近,然后就返回水码头一带,休息去了。
弹指一挥间,就是一年过去了。
这天傍晚,吃过晚饭之后,赵昭婷只觉得心口闷得慌,迟疑片刻之后,就这样对小玲子说道:“小玲子,有什么好去处吗?”
小玲子一听,心里暗自发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就一直陪在你身边,差不多要算是形影不离了。这一刻,你倒是问起“有什么好去处”来了。其实,我又能够找到什么好去处呢?而你呢,赵大姑娘,至少,上一次,你还跟着徐大哥独自外出呢!这样说来,不管当初你到的是哪一个地方,这“好去处”云云,总会比我多一处吧?
不过,作为丫头,她也深知,这种话语,最好不要轻易说出口。
“好去处嘛,”小玲子这样回答道,“奴婢一时也想不起什么来。赵姑娘若是有心,奴婢就跟随左右……”
赵昭婷一时也不便于多说什么,就含糊其辞道:“好吧,那就随便走走吧。”
“嗯,随便走走……”小玲子说着,倒是放下心来了。
就这样,主仆俩走出大门口,向外面走去。
走了一阵子之后,赵昭婷暗自发现,鬼使神差,自己正走在前往城南那小河边的路上。
皱了皱眉头,她暗自寻思道:哦,怎么会是这样呢?上一次,也就是一年之前,我和徐海韬前往那小河边。一年之后,说好了只是随便走走的,还是走上了这条老路。
是啊,这一年以来,徐海韬就像那远去的鸿雁,音讯全无。
我,我心里正惦记着他,如果不走去年的那条老路,倒是不正常的了!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一年之后的这一刻,我身边换了一个人。这些日子里,总有着丝丝缕缕的烦恼与忧虑,倒不如利用一下这段时间,跟这小玲子说上几句话,说不定也可以排遣一下。
有哪一条路,会是白走的呢?
徐大哥离开这金陵城,他心中所想的,多半就是,回到家乡之后,如何静下心来,埋头攻读,以便于在科举考场上,能够有所作为。
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望,他离开我,离开了这个大都市。从大都市再返回乡下,也不知晓,他是否能够习惯?当然,我可以这样想,而对于他来说,却没有别的选择,是一定要尽快习惯那返乡生活。原本的田园生活,也是颇有诗情画意的,只是,对于徐大哥来说,一旦想起自己的未来,一旦想起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只能埋头读书,写一写应试的文章,那些诗情画意,只怕就会大打折扣了吧?
记得,那个陶渊明,曾经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过,现如今,这样的故事,也还是要具体分析一下的。
当时,还没有较为正规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采用举荐的形式。如此说来,徐大哥在乡邻里,口碑也是蛮不错的吧?如果我生父再跟本地官员、乡村士绅说几句好话,说不定还真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举荐。这样一来,倒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了。
当然,时代不同了,以前的那一套,既然早已尘封在历史的尘埃里,也就没必要再去多想了。
这位陶大诗人,敢于辞官,确实让人肃然起敬。当然,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他不想跟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不想委屈自己,选择挂印而去,也自有道理吧?村居生活,赏一下花,种一下豆子,读一点闲书,“悠然见南山”,也是蛮不错的啊!
只不过,徐大哥从来就没有体会过一官半职的滋味,因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云云,还是说不上的。
徐大哥要做的事情,依然是,如何在读书写作上有所作为,只有通过了科举考试,才能过得了我生父这一关。
如此说来,徐大哥的内心,也是颇为无奈的。因为,有些事情本身,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他呢,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只能埋头于书海之中。对于他来说,也就意味着别无选择。
多少个漫漫长夜,孤灯之下,他就那样枯坐在书桌旁,默默地看那些“子曰诗云”,确实有点单调、乏味了。
换做我,只怕也坚持不了多久吧?
当年,我的生父赵仲儒,也曾经在乡下,埋头苦读圣贤书。当然,那种时候,他的家境,还是较为殷实的。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爱孙心切,除了一门心思读书这一条之外,其他的事情,都还是可以商量的。也就是说,在别的方面,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的。由此想来,生父的生活条件,还是蛮不错的。
那么,那几年,在读书之余,我的生父,究竟在想着一些什么呢?
生父先是在乡下娶亲,然后,又以“游学”为名,要到城里转一下。由此也不难想象,独学的日子,还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