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富煦的历史时光里,轮回者王西风过着悠闲舒适的日子。
生活节奏平稳,他就无需动用星狗力量、开启轮回记忆。这对他的神魂修复是最有利的。
毕竟,他进入轮回的最终目的是修复圣者神魂。
为了掩人耳目,他之前娶了一妻一妾,过继了哥哥姐姐的一子二女到自己名下。
他的状态看起来与常人完全一样。
妻子梁氏是邻乡有秩之女。小妾阿兰是梁氏丫鬟。
乡是这个时代的基层机构。
有秩类似于后世的乡长,是官员序列里最小的官,品秩是100石。
有秩手下的“吏”包括:游徼、亭长、里正、伍保。
五户为“伍”,二伍为“什”。他们相互间都有保护之责,故称伍保、什保。其头目都叫保长。
关于多少伍、什组成一里,随着人口变化而有变化。
昭帝时代是二十“伍”、或十“什”为一里。也就是一里百户。
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里不是“百户一里”的里,它是距离长度的那个“里”,大约后世500米。
一个县有多大,是先在地图上划定区域,然后丈量多大面积,普查出人口数量。
丈量时,东西或者南北方向,如果够十里就设一亭。最后数出多少亭就是多少亭。
超过万户的是大县,一把手称县令,秩1000石。低于万户的县,一把手称县长,秩600~300石。
所以,一个县里有多少个乡,并没有定数。
乡也是如此,大乡的头目叫“有秩”,小乡的叫“啬夫”。
有秩这个官称的含义就是:最低的、有品秩的官。
但是在乡里,县里会派一位特派员:县三老,简称三老。他领导有秩或啬夫。有点像后世的书记。
三老属于县级干部。只是在乡里办公。
有一天,王西风的岳父梁启召来探望女儿女婿。
与后世的习俗差不多,王西风陪着丈人喝酒吃菜,媳妇带着小妾、丫鬟在厨房忙碌。
梁启召道:“姑爷,听榛儿说,你从不回衙门上朝。你给老丈我透个实底:你还是不是朝廷官员?”
榛儿就是梁榛子,王西风媳妇。
王西风笑答:“回岳父大人,我还是官身啊。中二千石。”
汉朝官秩,万石最高,金印紫绶,月俸350斛。大将军、三公等就是。
往下就是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都是银印青绶。
中二千石月俸180斛。真二千石月俸150斛…依次递减。
所以,王西风的官职是第二级,很高的。
梁启召听了,喜上眉梢。他起身对王西风行礼道:“哎呀,下官得罪大人了。头先不知大人有官身。得罪了得罪了!”
他的品秩是100石,见到中二千石大官,自然应该行大礼。
但他现在是到女儿家走亲戚,如此做派,当然是有其它目的。
王西风起身还了礼。并坚定表示:自家人不必如此。
然后招呼对方坐下,为他斟酒,继续喝。
王西风心想,老家伙忽然来这么一出,一定是有什么事。待会搞清楚了就帮他一把。不急。
果然,吃喝差不多时,岳丈道:“姑爷,老夫有一事相求,望贤婿帮携一把。”
王西风:“岳父请讲。”
梁启召:“本乡三老龚大人年事已高,欲告老归家。据传县里拟派三老姓苟名三边。此人年52,原为县学堂采办。苟三边有一妻九妾,据说府上丫鬟都是其玩物。如此品行之人,来吾乡就任三老,与洪水猛兽无异啊!贤婿可否出手,让县衙换个人到吾乡来?”
王西风一听,哑然失笑。
国家对三老的规定有三条:50以上,有德行,帅众为善。
这苟三边妻妾成群、玩弄丫鬟,说他无德,不一定对。但要说他“有德行”,也很勉强。
于是,王西风笑道:“岳父大人吩咐,小婿一定尽力。回头我去找原长安县令魏江大人,请他周旋一二吧。”
梁启召当然知道魏江大人是谁。于是兴致大好。
气氛轻松下来,翁婿二人推杯换盏间,越喝越痛快。不久老丈人喝高了。
王西风算了一下时间,掐着日子到终南山农具工厂。
这是魏江、孔兆阳、王西风固定碰面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