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是不是因为这是儿子写的信,阅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让他扔掉上头的情绪,变成理智的状态。嬴政看来看去,想找出一件能压后的事,愣是都舍不得停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怎么这么会用粮?真是一点都不给我剩啊。
……
“……如果您想从上面的选项找出一项能省些粮草的,我觉得……”赵昌停住笔。
差点就把骊山写出来了,写完就只能废掉这张纸,还得重抄。
修建陵寝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是他第一反应中最浪费资源的项目。
但是不能写。
于公于私都不能写。
想建宫殿奇观他能拦住劝下,唯独这一个不行。这相当于不可以碰的底线。身后事极其重要,如果敢碰就要承受后果。先不说,以子议父想要限制父亲的身后事,这不孝的做法会给名声上带来多大的打击。
单以两人关系来看,轻则让人心碎,重则震怒决裂。
即便能够修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
“……还是请您考虑一下给我留一点面子吧。本年的计划都已经外发了,临时再进行大规模变动,我真的会好丢脸的。
“从您告知我的信息来看,匈奴与月氏暂时没有正式开战的意图。我认为您不必急躁这一年两年。只要保证边境的防守不会松懈,留出的这段和平时间,就让我们多造一些武器,让民众吃饱变得更壮实有力。
“精壮的士兵会有更强的战力。您应该相信,每过一年,我们就会更加强大,而他们还是在原地踏步。要用更充分的准备,争取一次就击溃他们。”
赵昌觉得,当前还是应该以收拾国内为先。
不只是因为那些不安生的贵族们,更是因为百废待兴的各个行业。
以前他还觉得某个老头真是会浪费粮食,打到最后几乎年年都要把粮仓干空。
现在他觉得,干空粮仓,这是人之常情。
基建也很耗费粮草的,甚至比打仗更耗费粮草。动兵不可能全国出动,但搞起建设来,那真是上上下下一起调动,男的种地、砍柴,女的采桑、绩麻,男女老少,只要想干活,就闲不下来。
生产计划在手,官府除了让刑徒奴隶们做事,还会雇佣清闲的百姓帮忙,承包两餐。
粮食唰唰地消失。
如果不是理智控制住自己,不断提醒他:今年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气候,万一有旱有涝……要留存粮,要留存粮。
赵昌可能真的就一个激动,做出极端的建设计划来。
打什么仗啊。我忙着基建呢!根本没有空!
不能让外面那群牧民打扰我搞建设,所以……
他想的当然不是一直忍气吞声或假装没看见。
而是——
最好找到机会,一次性就把他们打崩。
省时省事,这样就能留出更多时间精力来搞基建。
赵昌心中根本没有担心,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现在北面部落处在散乱状态,真要打起来肯定不是自己人的对手。
但现在就打,不仅硬耗自己的血,打下来的地盘还种不了什么地,简直血亏。家里还有一堆地没种明白,何必去找外面的。
另一方面,即便将来那些月氏、匈奴、东胡等受到中原一统的压力,逐渐联合起来……
那又如何?咱己方战力也不能小觑啊。
别的不说……几年之后放个项羽出去……
这种人形高达丢到外面,基本就不需要多高深的战术了,纯粹是核武轰炸,降维打击。
就算项羽不能接受任命,养出来的小韩信也可以用。就算韩信倒霉催的被养歪了,秦国也根本不缺标准之上的武将。
就算武将全都靠不住,还能养点心腹间谍,放到草原上去搞事。
联合?不把这联合弄得四分五裂,那楚国就是白死了。
有什么可急的,根本就不急。
赵昌不能说是轻视对手,只能说是在权衡过后做出决定:可以不管他们,先专心整顿内务。
当前的目标应该是搓仓储,疯狂地搓仓储,兵器、农具、工具……努力囤囤囤。
他不怕最后打不过,他就怕地盘又打得太快,治理又要跟不上。
——
项县。
他们几人核实过后,一同讨论定下更有故事性的死法。
“到时候旁边的侍从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