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人连忙口称不敢的行礼,骆宾王满脸疑惑的看着李重润:“科举取士一途,公平公正,可以为朝廷选拔品学兼优的人才,臣等看不出这其中有什么弊端。*幻^想,姬! ¨已_发^布¨最!新~章~节`”
“其一,”李重润看着骆宾王等人:“科举一途,看似公平,但也不公平。
试问,一个农耕之家,若是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从何处能够寻到经、史、子、集这些书籍?
他们在哪里能够学到书的道理?
他们若是供养一个读书人,最终将他送到长安参加科举,要耗费多少家资?”
“这…”李重的话引起了骆宾王等人的思考,他们这些人,都是家学渊源,富甲一方的出身。
因此,家中才能够有大量的藏书,也能从小为他们延请名师,悉心教导。
而那些寻常百姓家的子弟,即使是天资聪慧,一心向学,也因为没有名师教导,买不起书籍和笔、墨、纸、砚而最终没有办法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这其二嘛”李重润的脑海里浮现出他穿越前对于明末东林党的记载。
“科举考试一途,若是延续数十年以上,朝中便会出现以师徒,同年、同乡的方式的结党。*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
到那时,科举的功名又会成为私相授受,人情往来的筹码。”
李润看到骆宾王等人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便不再多说,低头看起桌子上铺着的吴王封地舆图。
“殿下,”过了半晌,宋?对李重润行礼,“您深谋远离,臣受教了,但如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公推、初试、培训与考试。”李重润经过一番思考,心中也有了初步的想法。
“还请殿下明示。”骆宾王四人对于李重润所说的这四个词有些不解,连忙躬身请教。
“由百姓公推全县品性纯良,德高望重者,每千人推举一人。
由各县县令对其进行初试,选拔成绩最优的一成进入华夏书院参加培训。
在书院内学习为官之道,半年后进行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配官职。”
“殿下,这个法子大善!”骆宾王的眼中顿时露出了惊喜的光芒,“百姓公推,便不怕官职被私相授受,可以选拔出真正为人真正的人。
通过县令的初试,又可以将一些头脑聪慧、学有所成的人选拔出来。*l_a~n!l^a?n,g?u*o`j′i^.?c~o-m+
再通过华夏书院的培训与考核,便可以保证唯才是举,人尽其才。”
李重点了点头道:“除此之外,一旦成为官员,也不是一劳永逸,要有监督考察。”
说到这里,李重润停了下来,让书房外的值守的侍卫去将魏惟简与虞彦生请来。
等到魏惟简、虞彦生二人来了之后,李重润让他们和骆宾王、宋?商量出一个官员每年的考评方案。
按照李重润的想法,每年对于官员的考评分为四等,分别是优、良、平差。
考核为优者,擢拔两级任用;考核为良者,擢拔一级;考核为良者,仍维持原官职,考核为差者,降一级使用。
而对于官员考核,李重润也给出了他的意见,主要分为政绩考核和同僚测评。
其中,政绩考核占六成的分数,例如,一个县里的户房官员,若是今年粮食收成,税收高于去年,而支出低于去年,便会得到较高的政绩评分,反之,评分则会较低。
除了政绩评分外,还有同僚测评的分值占了四成,这四成中,其直接上官的评价占三成,平级同僚评价占三成,下级直接管理的属官占四成。
县一级的行政主管,其政绩考核则由全县百姓一致公投来审核,按照票数最多的作为其测评标准。
例如某县共有四万名百姓,其中有两万人投了优等、一万人投了良等,八千人投了平等,两千人投了差等,该县县令的政绩考评便为优等。
在考评方案制定好之后,李重润要求每年的考评由虞彦生的吏房来组织,由魏惟简的监察室来负责监督考评过程。
同时,如果有官员弄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