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打起来快,准备工作就要慢。
这个道理,嘉靖帝自然也清楚,然而现在大明的财政实在是兜不住了。
前前后后,为了镇压叛军,已经拨出去了五十多万两银子,再拖延下去,怕是就得动用内帑了。
嘉靖帝自然有钱,旁的不说,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是有的,但既然是国事,老从内帑拿钱补贴算怎么回事?
长久以往,他即便是有再多的银子,也不够填国库的无底洞。
面对嘉靖帝的灼灼目光,严嵩也是心下骇然,担心嘉靖帝惦记上了他的银子,忙轻咳了一声,说道:
“圣上,依老臣之见,改稻为桑之事,已经刻不容缓了,还是早做决断为好。若是朝廷有银子,又岂会如此被动?”
严嵩顾左右而言其他,让嘉靖帝心下略微有些不满地说道:“改稻为桑么?非是朕不同意,而是群臣意见不一。”
“惟中你作为当朝首辅,此事还须你去协调一二。”
嘉靖帝自然不是省油的灯,转眼便把皮球踢了回来。
改稻为桑究竟能不能成他不关心,他关心的只有银子。
“皇爷,明日便又是经筵了,您看?”
黄锦躬着身上前,小心翼翼地说道:“不知皇爷属意翰林院哪位大人讲经?”
嘉靖帝本想遵循旧例,取消经筵,但恍惚间又想到,已经许久不曾召开经筵,估计翰林院那帮家伙早已望眼欲穿。
“罢了罢了,我记得翰林院侍读李春芳的青词做得不错,便他了!”
正待黄锦准备退下,嘉靖帝又想起翰林院那个与众不同的老翁,“另外,周司业那位弟子,叫?”
“范进!”黄锦连忙补充了一句。
嘉靖帝点点头,略一沉吟说:“朕记得此人学问不错,如此便也算他一个吧。”
黄锦当即称是,心里却不由得泛起丝丝涟漪,一个被皇爷记住的人,往后怕是前途无量啊。
“范大人,上次那位公公又来了。”
翰林院藏书阁的差役把伏案午睡的范进叫醒,面色焦急地说道。
范进连忙正了正乌纱,快步迎了出去,笑容和蔼地说道:“冯公公,可是陛下传了口谕,让藏书阁找书?”
小太监微微拱手,摇摇头道:“非是找书,而是皇爷打算明日重开经筵,命范大人与李侍读同往。”
言语之间,小太监看向范进的目光,倒是十分艳羡。
范进此时倒是无暇顾忌冯保的羡慕,只是心下稍作诧异。
翰林院内,饱读诗书的博学之辈,数不胜数,人人皆有各自专长,却不曾想到,如此机遇竟然落在他的头上。
嘉靖帝已经多久没有开经筵了,许多翰林院的老翰林,甚至自打进了翰林院,就没有再见过嘉靖帝一次,更别提入宫讲学了。
按照祖制,每年春秋两季,皇帝每月都需要举行至少三次经筵。
然而,自从嘉靖帝喜欢上了修仙炼丹之后,经筵一事总是一拖再拖,能避则避。
翰林院的许多老翰林,即便是望眼欲穿,也难以轮上经筵讲官的位子。
“范大人,这可是个老机会,若有什么真才实学,切莫敝帚自珍,自当一展所长才是!”冯保笑吟吟地提点了一句,“毕竟,机会不等人啊......”
范进谢过,旋即又塞了一个红封,将冯保送出了藏书阁,这才返回办公大堂,凝神静气,开始为明日经筵做起准备。
经筵的着眼点,即发挥传经的精义,指出历史的谬误,最终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范进在四书五经一道上的造诣自不必多说,若有天下文宗排名,他毫无疑问当入前十,否则也断不会被周司业和一众当道大佬夸赞‘天地之至文’。
但范进思忖,嘉靖帝在这个节骨眼上举办经筵,或许有求策之意。
翌日清早,天刚蒙蒙亮,范进便提前用过早饭,径直赶往西苑。
经筵乃是大事,除了嘉靖帝以外,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给事中、御史、身有爵位的朝臣等,但凡人在京中,俱都到场。
与这些朝堂大佬相比,范进官微权小,只能远远跟随李春芳,远远缀在最后一排。
此次经筵,理所当然由严嵩担任主讲官,李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