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态度显而易见。
而高颎和伍建章,神色也变得格外严肃。既然高句丽主动参与到此战之中,那此事就不可能善了了。
在此之前,因为海寇犯境的缘故,大隋可以将出兵高句丽之事放在后面。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大隋便会任人欺辱。
既然高句丽自寻死路,要是大隋视若无睹,善罢甘休,岂不是令天下人耻笑?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消除高句丽这个隐患,还是为了维持大隋的威严,他们和高句丽的一战,已经是在所难免了。
若是放在往年,高颎和伍建章当然不会鲁莽,轻易劝说杨坚用兵。
但如今局势早已不同。
大隋实力日渐昌盛,发展得如日中天,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对外征战。
先前漠北大敌突厥,如今已是不复存在,成为大隋的疆土。
而盘踞辽东的高句丽,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大隋首要大敌。
若是放任高句丽发展壮大,未来只会给大隋带来更大的隐患。
同时,以杨坚方才所言。
虽然高句丽出兵支援扶桑,却是被大隋水军击败。相信用不了多久,扶桑便要覆灭,大隋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出击高句丽。
只见伍建章这员老将,率先拱手道:
“启禀陛下,高句丽屡次犯我大隋,其野心勃勃昭然若揭。既然他们主动出兵,欲要支援扶桑,那便是与我大隋为敌。
而今,靠山王在扶桑已经接连取胜,相信不日之间,便可覆灭扶桑。
是以老臣认为,陛下可再传一道旨意,令靠山王覆灭扶桑之后,即刻领兵杀入高句丽,铲灭贼寇。
不过,高句丽盘踞辽东,底蕴亦是不容忽视。陛下还需再调遣一员大将,从辽东城方向进发,以两面夹击之势将之拿下……”
伍建章没有含糊其辞,他直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虽然杨林很强,但此刻孤军奋战,想要覆灭高句丽也不容易。
唯有再调遣一路大军,从陆路进军,配合大隋水军,才能将高句丽拿下。
虽说如今的大隋,实力比起之前更加强盛。但伍建章没有掉以轻心,他们对高句丽的情况有所了解,确实称得上劲敌。
除了高句丽本身的国力,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大隋主动出击,杀入高句丽境内,注定要面临许多难题。
要是掉以轻心,疏忽大意,必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听得伍建章之言,杨坚缓缓点头,刚看到消息的时候,他确实为之震怒,不过现在也逐渐冷静下来。
出兵高句丽,并非完全不可。
但要如何出手,怎么将之解决,就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了。
他们的决定,关系到大隋的走向,数十万乃至于上百万百姓的安定。这么重要的问题,当然得考虑清楚了。
其实伍建章方才所言,确实很有道理。杨坚不能因为,如今杨林等人在前线,击败了高句丽的援军,就狂妄自大。
想要解决高句丽的问题,大隋必须调动更多的力量。不管面对任何一个敌人,都必须全力以赴。
想到这里,杨坚忽然看向高颎,道:
“昭玄你意下如何?”
面对杨坚的询问,高颎也没有含糊其辞作为一代名相,他的能力自然十分出众,当下郑重其事的说道:
“启禀陛下,臣的想法与忠孝王一般无二,高句丽的国力固然不如我大隋,但要将之拿下,那就绝不能掉以轻心。
而靠山王一路大军,固然接连取胜,士气正盛,但陛下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军劳师远征的问题。
如果将所有重任,全都压在靠山王身上,恐怕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两名大臣已经达成一致,哪怕他们没有提前商量过,但想法却差不多。
因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时候,杨坚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确实有必要重新调动一路兵马。
调动陆军,可比水军简单多了,最起码在杨坚看来是这样的。
如果他需要,一道命令便可从关中之地调集数十万大军。
但水军,大隋的建制寥寥无几,如今杨林统领的江都水军,便是其中精锐。
当然了,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大隋,并没有对海外扩张的意愿,当然不会大费周章组建水军。
很快,杨坚开口说道:
“此战已经在所难免,若是朕选择退让,恐怕这高句丽便要得寸进尺了。
那就再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