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此次问对是先定先帝的庙号,军国大事改日再议,伯颜和脱不花只好把原先已经做好的沙盘放在驻地,只带个别亲随前来参加问对。
说到先帝的庙号,伯颜和脱不花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他们跟出伯和太子的意见一致,认为先帝既然将大蒙古国改为大元,那上的是大元的庙号,称为“祖”并无不可,已是皇帝的真金也是这么认为的;
至于称什么“祖”,这几个认为庙号可称为“祖”的人却没有一致意见,关键是大帝在世时,已给祖父成吉思汗上了“太祖”的庙号,不可能本是相互传承的2朝又跑出一个“太祖”来。
南必本是表示反对的,但见众人都是这个意思,哪怕代表蒙元色目贵胄的诸人也没有反对意见,也就同意了大家的说法。
她叹道“先帝其实一直都有汉化之心,中途虽经李檀、王文统的叛乱有过犹豫,但后来还是一心慕汉,你们既然都这么认为,那就庙号称‘祖’吧,只是,‘太祖’实为不妥,‘高祖’本宫亦认为不大合适,你们看,应该给个什么庙号好呢”。
伯颜也算是熟读儒家经典的人,他正要低头思考,忽然见到刘兰璋也在这里,马上指了指刘兰璋道“久闻太傅学富五车,何不让太傅来给个合适的庙号呢”,真金连连点头,众人也一起称是。
刘兰璋如今已是太傅,并已被真金下诏袭封了刘秉忠的“常山王”封号,虽然只是二等王爵,远比不上一等议政王,更不要说顾命了,但因为他跟真金的关系非同一般,太后对他也比较认可,所以,他实际上在朝中已相当于是议政王的存在了。
他见伯颜问他,也是毫不谦虚,想了想道“臣以为,用‘世祖’的庙号比较妥当”,“世祖”—几个人一下没反应过来,不过史弼史抗兄弟终究是儒学世家的子弟,想了一下就明白了,连连点头,伯颜不一会也反应了过来,也由衷称赞道“妙”。
脱不花、真金、帖木儿和南必一时还没明白过来,真金见众人都非常认可,小心翼翼的问伯颜道“太师、淮王,此是何意”,伯颜肃然道“陛下听说过复汉二百年基业的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乎”;
“刘秀”,真金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连连点头“妙,果然恰如其实,太傅真不愧是博学鸿儒”,不过也已在很大程度上汉化了的太子帖木儿却不以为然道“刘秀虽有再造汉祚之功,但究其一生,业绩哪里能跟‘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的皇祖相提并论”。
南必虽然觉得大帝改大蒙古国为大元国号的功绩恐怕不好与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但是改称后的功绩却是那刘秀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她倒是赞同孙儿、太子帖木儿的说法。
不过,眼下,似乎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庙号了,不能为个庙号再这么拖下去了,她看向脱不花“你呢,孙儿,越王,你是什么意见”;
脱不花已经感觉到太后大概已有定论了,何况,他认为,“世祖”虽然稍有勉强,但眼下却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庙号了,他连忙站起身道“皇祖母,孙儿觉得‘世祖’庙号虽有勉强,但却是目前最恰当的一个,目前国家百废待兴,没必要再为庙号耗时费力”。
南必连连点头“先帝果然没有看错,孙儿有如此大局观和远见,大元必兴”。
就这样,先帝的庙号算是定下来了,接下来,该是一些具体的政策了,回到大都的30万大军,史弼、史抗和刘兰璋等人认为,先帝既然遗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再兴刀兵;
那除留下5万精兵拱卫大都,5万兵马作为征伐东瀛的后援,5万兵马作征南的储备外,剩下15万大军皆可遣散。
真金基本上是认可的,但是他也有顾虑道“如今国家年年征战,府库如洗,哪里去找那多钱粮来遣散大军呢”。
帖木儿不同意,说道“如今国家表面太平,但实际上暗流涌动,内有白莲教匪作乱,外有不服归化的察合台、金帐汗国虎视眈眈,虽然不会像海都那样叛乱,但是也不得不防啊,照我说,最多遣散5万馁兵,留25万大军以备各方之需”。
真金皱眉道“如今国家哪里还养得起这么多的兵”,“前此国家年年用兵,四川、湖广、江西、江浙诸行省青壮扫地一空,连妇人亦不能免,这些行省如今空虚之极,小小教匪,就可以到处作乱,官府犹如虚设,为何,衙役尚且不足,哪里能够弹压”帖木儿道。
伯颜、脱不花都是如今还在指挥大军征战之人,前线情况和内地情况都有相当了解,听闻帖木儿的话,都是连连点头,但是先帝的遗言不能不顾,而且,内地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