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重生之再造华夏 > 第174章 秋风八重岳

第174章 秋风八重岳

直没再开。′d-u¨s_h,u′8/8..\c?o′m_

这种情况下,继续读诗书实际上没有出路,一旦张柔去世,家族的传承都成问题,这种情况下,张柔只好跟张弘范做了一次长谈,核心意思就一个:九郎,读书无用,带兵去吧。

于是,一个立志要成为李白、苏轼那样的大诗人、大文豪的人只好带领家丁和部曲走向了战场。

不过,张弘范毕竟出身簪缨世家,对军旅之事并不陌生,加上他天资聪明,运气又好,自带兵起,征战20余年,几乎从无败绩。

他先是以万户的官职参加平定李檀叛乱,因为聪颖过人,又是汉侯世家子弟,很快引起了大帝的注意,大帝将他招到大都,升为侍御史,经常听他谈经论道。

后来,大帝见他很想带兵,家族里又有大量部曲需要人去打理,于是又让他回前线带兵,并升为总管,他也不负众望,在征宋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他跟阿里海牙一起指挥丁家州之战,以4万之众,大破10万宋军精锐,以致后来元军南下,再也没碰到像样的陆上战斗了。

接着焦山一战,又是以少胜多,以火攻大破夏诚、张世杰的前宋水军,夏诚投降,张世杰带着剩下的船载着前宋的遗老遗少逃往岭南。

崖山一战,张弘范和李恒以2万之众,几乎全歼前宋20万遗老遗少,这些遗老遗少虽然大多是老弱妇孺,但也还有数万能战之军;

但在张世杰只知逃跑和保命的指导思想下,大队被元军小船堵在狭窄的葫芦口,然后放火烧船,可怜张世杰居然用铁索连船,结果几乎全军覆灭。

因为战功显赫,他受到包括伯颜、史天泽等一众蒙元大佬们的欣赏,官职一路上升,直到右丞相、征南汉军元帅、镇远侯。

不过,正所谓“木高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岩,流必湍之”,很快他就被小人暗算,恰好大帝此时正因为前“金莲川幕府”的老人王文统被查出参与李檀叛乱而震怒,于是在对汉臣的不信任中将他解职归田了。

不过,或许王朝初建时期,活该兴盛,被大帝视为股肱的淮王伯颜,始终没忘记这个多谋善断、屡战屡胜的汉将,当大帝决定派大军征东时,统帅伯颜实时的提出再用张弘范的建议。

大帝也还记得这个满腹经纶的世家子弟,大帝后期本来也准备重新大量启用汉臣(李檀、王文统之事大帝已经遗忘,而此时北地汉侯的势力已与蒙元、色目贵胄不相上下);

张家本是北地汉侯之一,与其他数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大帝对他也还是很欣赏的,于是,故作大度的同意了。

他不仅恢复了征东汉军元帅的官职,而且更加封为同枢密院使、征东大元帅府副都元帅、蔡国公,随伯颜统带20余万大军征东。

征东以来,老实说,因为他不在主要战线上,更多是辅助伯颜主导全局,所以其实战功并不显赫,但是,由于伯颜的美言,大帝也没有去细查,破格晋他为“河南王”,取得了跟其父一样的爵位,也算没有辱没祖先。

不过,就在半年多前,他那时身体本已大病,先前数十年征战落下的隐疾一起发作,眼看要卧床不起了,但听闻倭军大举来犯,他一下来了精神。

他手上当时本有汉军精锐,扼守八重岳险地和神代浮桥,另外为了以后新官府能有一定兵力驻守,范文虎等在移民中征集了多签军,张弘范一共有6万兵力可用。

张弘范就用这6万兵力,与7万倭军联军决战,他故意引部分军后撤,留下近一半精锐在神代浮桥附近,结果,南九州5藩(实际只能算4藩,因为肥后和丰后北部都在元军控制之下)的5万多藩兵,蜂拥杀了过来;

只有日莲所率的2万僧兵,因为是奉天皇旨意过来查看情况和试探各藩战力的,所以十分谨慎,没有大举进攻,只是跟着藩兵过来约2000僧兵。

眼见藩兵过来近3万人,张弘范忽然关紧了闸门,精锐封锁了包括神代浮桥在内的一切退路,日莲见势不妙,立刻带着剩下的僧兵撤退了。

尽管诸藩苦苦相求,但日莲不为所动,因为他的主要使命不是来跟元军开战的,这是天皇的僧兵,他这个前宋遗民哪里敢动,其实,如果他当时当机立断、全力救援,大部分藩兵是可以回来的。

不到3万藩兵被张弘范的近5万人马围困在八重岳的一个个山坳里,而2000僧兵以前来议和为名,全部放下了武器。

本来,5万人想全歼3万之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南九州的倭军显然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