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舍制”。
至于欧阳修,人生境遇比范仲淹要强一点点,因为他到三岁的时候才丧父。欧阳修在二十一岁的时候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他毛遂自荐,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了一个叫胥偃的官员。
《宋史.胥偃传》里明确记载:“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欧阳修大约是在1027年左右拜入胥偃门下的,到了1208年的时候,胥偃的职位就已经是翰林学士了,已经可以参与朝廷的机密决策了。
也就是在胥偃的推荐下,欧阳修才得以于1029年春天入学国子监学习。注意,欧阳修是进入的七品官员以上子弟才能进入的国子学,而不是太学。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欧阳修在国子监待了不到一年,第二年的三月就金榜题名了。
可见即便是欧阳修这等天纵之才,如果没有岳父的提携,要想出头也是不容易的。当然,这里只是陈述史实,并没有任何贬低欧阳修的意思。
太学真正成为宋朝的最高学府,得益于北宋晚期的王安石变法。在熙宁兴学时,王安石在太学全面推行了范仲淹的“三舍法”,他压缩了国子学的规模,扩大了太学的招生,而且王安石还建立了“学粮”的制度,用来资助贫寒的学子。
这样一来,更多的平民子弟也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了。《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宋神宗)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作者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宿舍楼就是以“斋”命名的,也是六人一间宿舍,大概就是延续的宋朝王安石的制度。
那时候就是王公子弟进入太学,也是要和其他五人同住一间房的。只是不知为何到了现在,给留学生的待遇会那么高,并不符合我中国的历史传统。
但是到了宋理宗的时候,因为连年的战乱,太学的规模又大幅度的缩小了,学生的规模也就仅有千人左右了。此时能入学的学生,又多以富贵人家的子弟为主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不是说没有,但是比较少了。
以历史上的陈子龙为例吧,他24岁才考入太学,36岁才金榜题名。别说宋朝了,就是现在,家里如果不富裕的话,有几个家庭能供养一个学生考学一直考到36岁啊?
上面的文字看似有些跑题了,但是只有了解了这些,小说后面的情节才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