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觉得这货傻缺?
言归正传,目光回归到一号行星,人类殖民初期的能源问题。
科学家想到办法,比如利用技术要求不是那么高的裂变能源,亦或者一号行星充沛的风能。
但以上种种看似可行的方案,经过细致讨论与演算后,最终都变成了暂定的辅助方案。
每一种技术、想法,需要新人类具备一定工业能力。
比如地热能,所需要的设备并不多么复杂。
然而,人类对一号行星的地质结构了解太少,很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只能当做备选。
又比如利用海洋的潮汐能、浪涛能,以及海洋温差发电。
一号行星的自然条件肯定足够,可对技术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初期的新人类抗风险能力太低。
再比如生物质能源,这方面人类不仅有技术,且掌握大量实践经验。
幻象空间中,大量的枯骨得到开发,对总署初期发展助力较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号行星上存在植物,生物,似乎可以采纳。
可和之前的方案一样,人类对一号行星的生物圈也不了解。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研究,科学家们最终走上人类发展的老路——烧开水。
他们的目光落在了木质素上。
当然不是石油、煤炭等。
科学家提出的方案是,提前两三百年,向一号行星播撒适合的草种、树种。
一号行星与蓝星的大气环境十分相似。
排除有毒气体等,人类可以直接吸几口。
不少的蓝星植物,理论上可以在一号行星正常生长,如沙棘、胡杨,部分矮松之流。
等到数百年后,传薪号进入一号行星轨道,或许可以看到大片绿色森林。
还能增加大气含氧量。
新人类登陆,抡起斧头就可以砍伐。
斧头对工业的要求,几乎没有。
甚至用不着抡斧头,一切顺利的话,到处都是枯死但不腐烂的木柴。
度过最初的困难,新人类不论开发一号行星的自然资源,获取能源。
还是找到人类提前投送的核能设备,启用更高等的能源,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工业基础。
宋哲,正是该想法提出人之一。
参与制定了相应的方案。
即便目前蓝星进入高维航行,等到航行结束,早不知多少光年之外。
一号行星的情况不得而知。
一切都需要传薪号上的人自己努力。
但宋哲依然关心,暂时离开空间站,休养的几天,继续研究该套方案的可行性,与预期效果。
他知道,领航员还在虚拟世界,可以通知到的。
对一号行星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进行建模,不同树种可能的生长情况进行预估与推演。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人类不了解一号行星的微生物环境。
可能某些细菌、真菌对树木特攻,难以存活。
然而,这些问题,已经超出现在人类的能力范畴。
只能准备足够备选方案,对冲风险。
宋哲敲下最后一行数字,重新检查整个系统,所有参数正确。
他长吐出口气,放松地向后靠住椅背,同时敲下回车键运行系统,顺手端起水杯。
屏幕上弹出数据界面,展示实时演算进度。
瞧着不断变化的参数、报错,不断增长的进度条,宋哲眉宇忽地微皱。
进度太慢了……
服务器故障?
当前的人类社会,计算力集中在城市服务器上,人们手中的终端、办公电脑只是显示器和信号接收器。
只有少数,如宋哲这种特殊工作需要,才会安装独立的家用服务器,单独提供算力。
之前多个模型,演算进度都很快。
现在这个却十分缓慢,预估需要数天。
宋哲心神一紧,重新检查参数,审视那些报错提醒。
难道真有发现?
但是参数全部正确,报错信息都可以忽略,哪里出了问题?
喜欢蓝星倾覆:我不玩游戏全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