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厂长上任记》的内容讲述了某个工厂,因为生产停滞,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他的主动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的情况。
小说叙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这个故事改革的政策下,树立了一个好的开头。
所以算是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
小说上报了一周。
反响很好,符合时代特征,已经人们对未来的渴望。
除了业内人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某篇小说深度外。
其余热度在接近一周的时间才慢慢的起来。
社会上也逐渐的讨论起了《乔厂长上任记》的故事内核。
甚至很多业绩不好的厂子员工,还会买来报纸,给自己的厂子的厂长,让他们看一下。
一时之间,改革的风潮越演越烈。
但是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因为这类小说终究是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李平安又当上了出头鸟,一时之间被工人群体和文人群体争相讨论。
在报社开始收到许许多多的来信时。
徐西知将李平安找来。
徐西知的书房里,数百封的信件堆放在桌子上。
李平安坐在桌子旁,一封封的读者。
大部分都是工人来信。基本都是称赞李平安说出了他们的心中话。
更有甚者要求李平安去他们厂里指导他们工作。
当然不乏有一些要寄刀片,要让李平安禁止再发小说的声音。
李平安读的来劲。
因为实在有趣,李平安主要是读那么挖苦自己的信件,看看他们都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夸人总是千篇一律的,骂人确实各有各的不同。
徐西知在一旁端着茶杯,品着茶叶,在嘴里细细的嘬着茶叶丝。
他是很开心的。自《伤痕》之后,他们报纸的销量一落千丈。
而李平安这篇小说,让本来销量落后的报纸,再次冲上了榜首。
一篇好的小说不仅是思想深刻,符合时代,更是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
徐西知将嘴中的茶叶吐出,笑着对李平安说道:“平安啊,你当真是个作家的料,你每每写的作品都能先人一步,真不知道你脑子是怎么长的。”
“怎么听着向骂人的,徐大哥。”李平安低着头看着信件,随便的回了一句。
“我看我们的报纸销量那么好,徐大哥我能不能提个意见。”李平安将手中的信放下。
这骂人的信他也看,写作他也写,但是稿费却没有多少。“既然社会都在进行改革中,咱们报社能不能也改革一下。”
“改什么。”徐西知将手中的茶杯放下,笑着看着李平安。
“改改稿费制度,能不能将我的稿费和销量挂钩,拿铁稿费有点少吧,我还得承受别人的精神攻击。”李平安半开玩笑的说道。
“你呀,真是没一点觉悟,别人都是巴不得有一篇文章能够上报,不要钱都行,你反而次次都谈稿费,都给你提到最高的等级了,还不满意足,这报社和其他的平台不一样,这报社一辈子都变不了。”徐西知将桌子上的信都整理好,放回了抽屉里。
李平安叹了口气,自己写的字数还是太少了,话语权不够,写点长篇就行了。
以后会有人提这个意见,看来自己地位还是太低。
不过幸好他不靠这个赚钱,只能去相信后人的智慧。
与徐西知闲聊了一会,他离开了徐西知家往巴琻家走去。
来的时候在楼下看见他了,巴老爷子让他一会儿去他家坐坐。
李平安也不好推辞。
巴老爷子家里只有两个人,一个他一个老板。孩子都在外面工作,住在单位里。
来到巴老爷子的书房,他的书房要比徐西知的干净许多,也明亮许多。书籍都摆的板板正正的。
李平安坐下,巴琻也没有其他的闲聊,他开门见山的说道:“平安啊,你的《乔厂长上任记》反响很好,故事也不错,就是缺乏一定的广度,虽然能握主时代的脉搏,但是还是小了一些。但是总归是不错的,所以你回去之后写一个演讲稿,再即将开始的作协大会上,谈谈自己的创作谈,你看怎么样。”
李平安觉得不怎么样。这哪里是露脸,这是在难为他。
听着巴琻的话,这次的会议还挺大,少数也有几百人。在几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