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王府中的学士能力如此之强?”
其实也有人发现了这些史书的印刷技术和纸张,对比大家常用的雕版印刷术和硬黄纸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这个时候没有人说,毕竟魏王府撰写的这些史书,还未让他们的心绪平静下来。
文武百官都有些惊讶,魏王李泰心中愈发得意。
经过对比。
魏王李泰府编撰的史书,完全强于魏征,颜师古等颇有学识的老臣编撰的史书!
不对比,哪来的差距,魏王李泰心中这般想着,今日之事,他的声名将会传播开来。
估计接下来,太子李承乾都不好意思将太子府撰写的史书拿出来了吧?
诸臣仔细阅读后,唐太宗李世民看向魏王李泰,露出欣慰之色,在魏王李泰面前他无疑是一位慈父仁君,他缓声道:
“魏王,这些史书,可是你府内学士所编撰?”
李泰闻言摇头道:
“禀父皇,这些史书是儿臣与房遗爱,苏勖,萧德言、顾胤等人共同编撰,并没有学士们的帮助。”
他魏王府的学士数量太多了,人多则口杂。
而且谁也不知道这些学士中有没有太子府的人,到时候再流传出去,这些史书是他魏王‘捡’来的,而不是撰写的。
岂不是麻烦了。
而房遗爱,苏勖等人跟随他多年,有足够的忠心,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到了‘夺嫡之争’来,属于是和自己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是绝对不会背叛自己,或者告发自己的。
“哦?未曾让学士们撰写?”
“魏王府,人才济济啊。”
唐太宗李世民有些不信,不过依旧面露笑意,也并非没有可能的事情,毕竟魏王府的这些属官如苏勖般,也是从官多年了,并且苏勖还是昔日他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亦有撰写史书的能力。
没有想到,他重用的老臣魏征,颜师古等,论能力,有朝一日竟然比不过魏王府了。
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多想,随即笑着道:
“哈哈,好!魏王李泰呈史书有功,朕有赏!”
“魏王,你想要什么赏赐?”
欣慰,这一刻,唐太宗李世民脸上尽是欣慰之色。
魏王李泰闻言,立刻恭声道:“儿臣并不想要任何赏赐,儿臣认为父皇好久没有举行家宴了,想让父皇举行一场家宴,好久没有和父皇共同用膳了。”
魏王李泰聪明的很,之前他和太子李承乾共同提出府兵制度改革方案时,太子李承乾提出的方案符合父皇心中的想法,于是父皇进行赏赐。
而太子提出的赏赐,是想见母后一面。
好人缘都让太子给捡尽了!
还获得了孝名,引得文武百官好感!
他现在也学会了,要什么赏赐?
金银财宝有什么用,远远不如皇位重要,天下未来是他的,到时候什么他得不到?
不如这个时候效仿太子李承乾,获得陛下好感。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深一层的谋划。
大唐新的舞乐,他已经令众乐师舞者制作完毕了,正好能借助家宴这个机会,献给父皇,到时候自己势必会再压太子一头!
他小的时候就遥领各地都督,可以说现在各个地方依然有一定属于他的势力,足足有着十六州刺史送来了大量各自的乐师舞者。
群策群力,各地风俗文化,乐曲歌舞融合起来,他相信自己新创造的大唐舞乐足以让父皇感到满意和骄傲!
而基于李承乾的‘前车之鉴’,父皇不可能不会对自己进行赏赐,估计用不了几天,父皇就会私自召自己进宫,然后到那个时候,自己再将所谓的赏赐,改为提拔魏王府属官的官职。
父皇不喜太子李承乾,都能提拔太子宫官员,更何况他了,可以说他如此做的话,一举多得,关键是现在就提出来提拔官员,自己的用心昭然若知,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好。
“难得魏王有如此心思。”
“朕想,确实也很久没有举行家宴了。”
唐太宗李世民欣慰一笑,越看魏王李泰越顺眼了。
诸多群臣还在小声讨论着这些史书的内容,不时的发出赞叹,而明眼人已经发现不对了。
特别是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等人。
他们其实对于陛下现在的作为有些无言。
太子和魏王同时编撰史书,陛下让魏王先献出史书,也就罢了。
现在直接将太子撇到一边,不问不顾是何意思?
魏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