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他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并且他昨日才去的皇后那里,即使昨日太子李承乾见了长孙皇后,得知这件事情,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把律法完善制造出来。
太子府,必然在很早之前,就在做这件事情了。
太子,是怎么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的,还是说太子并不知道他准备改革律法,而是太子和太子府的官员,经过仔细的调查、商讨,从而发现了目前唐朝所沿用的隋朝律法的不足,所以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造出这些新的律法?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微微震动,然后接过律册,观阅起来。
“和我所想的一样,削减大辟条目...”
观阅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心中自语。
所谓大辟,就是死刑。
在隋朝法律中,对于某些盗窃特定数额财物且情节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判处死刑。
而在太子李承乾等人制定的新律中,将这种情况的刑罚改为了较轻的徒刑或流刑。
又比如,对于一些在边境地区因疏忽而导致军事失误的行为,隋朝法律可能会处以极刑,但新律对此进行了调整,不再判处死刑。
他心中一直认为,这种事情判处死刑确实过于严格了,没想到太子和他的看法一样,将这条法律修改了。
还有关于减流刑为徒的条目。
在隋朝时,即使有人犯了较轻的贪污罪,依旧会被判处流刑,流放到偏远地区服劳役多年。
而太子等人修改的新律中,对于类似的犯罪行为,将流刑改为了徒刑,在本地或较近地区服一定年限的劳役。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这则修改很不错,新律法能够使得,既达到了惩罚犯罪的目的,又减轻了罪犯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痛苦,同时也有利于罪犯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改造。
总之,他很满意这些新律法,太子制定的律令通过对隋朝法律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法律更加合理、人道,符合他的仁治思想。
“很好,你们也看看吧。”
唐太宗露出满意之色,随即令人将太子李承乾呈上来的新律令,依次传给下方的大臣们。
远处的魏王李泰,此时的心情很难受,因此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关于太子府内制定新律法的消息,并且据他所知,太子府的那些属官和太子的幕僚,也没有所谓的法律大家啊。
那太子是如何制定的律法?
而且还是新的律法,要知道律法的制定,比制定史书还困难的多,其中可不仅仅是删删减减那么简单,有的律法太重了,需要适当减轻惩罚,有的律法太轻了,需要适当加重处罚,有的律法不适合惩治当前罪名,有的律法不适合应用在百姓身上。
这其中,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在他的认知中,这种事情估计只有房玄龄等大臣能够做好。
而现在,看大臣们脸上一个个震动的样子,估计太子府制定的新律法,似乎很不错的样子!
到底是何人,帮助太子制定的律法?
“太子府制定的新律法,确实比隋朝律法合理很多。”
房玄龄粗略阅读完手中的律册,不由得感叹道。
为何要制定新的律法?
因为唐朝建立初期,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社会秩序亟待重建,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需要进行系统的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政治局势。
同时,从陛下的角度来看,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加强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隋朝律法,并不适用于当今的大唐贞观年间。
他能够看出,太子李承乾拿出的这套律法,是基于隋朝律法的蓝本上,创新修订的,隋朝的《开皇律》其实曾是一部较为优秀的法律,但隋炀帝时期法律的执行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唐朝的新律法,必需吸取隋朝的教训,让所谓的法律拥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如此才能使得大唐长治久安永久维持,而这篇新的律法中,太子很明显也想到了这一点。
长孙无忌接过册子,阅读过后,忍不住出列道:
“陛下自继位初,主张‘以民为本’,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宽仁性,而在陛下的治国理念指导下,太子殿下制定的新律法,很明显符合陛下的治国理念,注重减轻刑罚,删减繁琐的法律条文,以达到‘安人宁国’的目的。
“目前,随着我昭昭大唐统一海内、天下归心、万邦臣服、诸夷称臣,可以说大唐整体都在进行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即国库收入、官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