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 第111章 唐太宗封禅?《括地志》残本!

第111章 唐太宗封禅?《括地志》残本!

前我那边,魏王李泰已经请命父皇,修建文学馆,父皇已经同意了。”

“之前,李泰提出修建文学馆的要求,已经有两次了,父皇都选择了拒绝;而这次同意,很明显是提升魏王府的力量,从而压制我太子府,父皇太过于偏袒了,我不想坐视魏王府的力量不断提升。”

“此次来,我想知道魏王李泰编撰了何种书籍,此书是否流传到了后世?若是流传到了的话...”

李承乾的话还没有说完,陆煊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想要一份《括地志》嘛。

之前四个朝代的史书,看来李承乾利用的很满意啊,已经知道该如何寻找捷径了。

不过,《括地志》是否流传了下来,他还真的不清楚,陆煊查了一下资料,随即道:

“可惜,《括地志》原著没有流传下来;其原书大约在宋代亡佚。”

听到这话,李承乾脸色不由得微微一顿,有些失望,他这个办法看来是没有用了,若是魏王李泰借助编撰《括地志》这个机会,源源不断的为魏王府招揽人才,那太子府的压力将会很大。

“我话还没有说完。”看着李承乾失落的样子,陆煊不由得笑道:

“虽然《括地志》并没有流传下来,不过,后世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辑录;从清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将散见于各书的《括地志》内容进行搜集、整理;最早的辑本是清嘉庆二年孙星衍所编的八卷本《魏王泰括地志》;后来又有王谟辑成的两卷本《魏王泰括地志》;嗯,我们现代亦然有学者编撰了《括地志新辑》六卷,以及《括地志辑校》四卷,这些都是目前所见内容较为完整的辑本,不过依旧与原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的规模相比,相差甚远,且皆为断章摘句。”

“这些书,我能为你寻找到,他们虽然并不完整,但对你而言,已经够用了。”

陆煊查了一下,发现有售卖这些书籍的,还是因为他住在大城市的原因,喊个跑腿,就能把这些史书送过来。

随即,陆煊给出了李承乾自己的想法:“按照历史来说,魏王李泰下令让自己府内的幕僚、属官、众多士子,编撰的就是《括地志》,虽然目前唐朝初期的历史在你的干预下,已经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但应该最后魏王府编撰的还是这本书。”

“我帮你把这些残卷购买,然后你带回唐朝,让自府内的属官整理一下,上交给唐太宗李世民;原本的历史上,唐太宗对于魏王李泰编撰的《括地志》很是喜爱,所以哪怕你上交的残卷,唐太宗也会感到高兴的。”

“你完全可以借助这次机会,请命唐太宗,让太子府也修建文学馆,毕竟这《括地志》并不完整,为了让《括地志》完整的撰写出现,唐太宗哪怕知道此举会提升太子府的力量,大概率也会同意,你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提升太子府的力量;而魏王李泰府所准备撰写的《括地志》,被你提前上交,他们只能另外寻找其他办法,编撰其他书籍,可历朝历代都有编书,唯独这种汇总中原境内地理的书籍,在唐朝时期还没有创作出来,魏王府想创作出其他堪比《括地志》的书籍,自然要耗费很大的力气,甚至根本创造不出来。”

陆煊心中的这个想法,不但利于身处于唐朝的李承乾,也利于后世。

因为,有许多古代的资料经过王朝更迭以及战乱,已经流失了。

现代确实比古代发达,但想复原这《括地志》,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魏王李泰若是无法创作出堪比《括地志》的书籍,那自然是好事,对于太子李承乾来说,省去了许多力气。

而魏王李泰若是能令大量士子创作出堪比《括地志》的书籍,那对于后世来说,岂不是又多了一笔精神财富?

利于太子李承乾,又利于后世。

其实他之前就想过,利用这四个太子的关系,把秦朝、汉朝、唐朝、明朝各个朝代的大量书籍都要过来复印一份,然后上交出去,这些,都是宝贵的华夏历史人文财富。

“承乾受教了。”李承乾闻言,顿时忍不住向着陆煊行礼,虽然他只能获得残卷,但在陆煊的指点下,获得的好处却比完整的《括地志》还要多。

陆师就是陆师啊,这等指挥,非同凡响。

“我现在帮你下单,现在你所处的是贞观十一年,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你记一下。”

既然李承乾已经来了,陆煊就准备把贞观十一年发生的大事小情,总结以下是,然后挑选出有用的地方,告诉李承乾。

省的,未来李承乾遇到什么麻烦,突然来寻找的话,两个人都手忙脚乱。

提前知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