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威胁了。
但,确实是这个事实。
夺嫡之争为何残酷?就是因为胜利一方,会将失败一方的力量全部清除,而到底如何判断,这些力量是属于失败一方的,全凭胜利方的判断。
在夺嫡期间,你帮助太子府说话了,你和太子的建议相同,那么就可以认定是支持太子。
王敬直心中很清楚这些,他的父亲王珪年纪已经很大了,等老人百年之后,他可以说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力量作为依靠了,这种情况下魏王李泰想收拾他,岂不是轻松的很?
想了想,王敬直最终做出决定,站位太子府。
李承乾面色平静,心中却是一喜,第一步已经完成了,他成功拉拢到了王敬直,那么接下来就等着父皇任命王珪为魏王李泰的老师了。
当然,这期间他要和王珪、王敬直父子两个搞好关系,同时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这件事情,自己也需要和父皇提一下。
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父皇就决定将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所以说他提出这个建议,父皇是绝对同意的。
需要寻找一日,看看哪一日父皇心情好,哪一日傍晚拜访父皇,和他聊聊。
近日来,虽然朝堂上热闹非凡,魏王府内白日里源源不断的有士子进出,但李承乾这边丝毫没有急,他正在令李安任、李安静、杜荷等人在汇总整理他从后世陆煊那里带好来的《括地志》残卷,生活就这么平淡却充实着进行着。
原本李承乾是想寻找一个,父皇心情不错的机会,提出南平公主和王敬直婚事之事的。
但,似乎接下来,父皇的心情并不会很好。
因为李承乾已经得到消息,父皇产生了封禅的想法,准备明日早朝,就和大臣商议!
封禅,这不是他要二次谏言了?
父皇的心情能好?
不过,谏言是绝对要谏言的,估计还会按照正常的流程,即:臣子们谏言--皇帝生气震怒--皇后安抚--皇帝心情恢复--皇帝知错就改--皇帝赏赐谏臣,想了想,李承乾决定等到谏言结束,母后安抚好父皇的情绪后,再提出这件事情。
第二日的朝会,太子李承乾早早的就来了,今日朝会上的文武百官比较齐,很多赋闲在家的都被唤了过来,原因就是商议封禅之事。
“也不知道,魏王李泰是否有所准备?”
朝堂上,太子李承乾有意无意的打量着魏王李泰,随即,他立刻反应了过来。
魏王李泰知晓了父皇要在今日朝会上商议封禅这件事情,那么李泰绝对会准备。
并且,魏王李泰会上书一篇‘歌颂、奉迎父皇的丰功伟绩篇幅’,然后请父皇封禅!
魏王并非愚蠢之人,其拥有着一定的头脑,毕竟在诸多皇子中,魏王的文学能力是最强的,但魏王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依旧是群臣谏言,父皇反悔,他为何还要歌颂奉迎父皇封禅?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魏王心中清楚,朝臣们对他的看法,远远没有父皇对他的看法重要,只要他能让父皇高兴、开心,那么父皇会一直恩宠他。
魏王李泰想继续留在宫内,想继续夺嫡,那么只有任何事情都赞同父皇的决定,让父皇继续恩宠他,这是魏王最大的资本!
“又是截然不同的选择...”
太子李承乾摇了摇头,不过这次是封禅,估计会有一批大臣同意了,这批大臣也会被魏王李泰注意,然后尝试拉拢到魏王府中。
随着文武百官到齐,唐太宗李世民高坐上方,他此时的心情有些忐忑不安。
身为统御天下的帝王,万万人之上,并且如今乃是太平盛事,让一个皇帝产生不安,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可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有些担心,有些不安。
因为,他很在乎名声,并且为了让自己的英明流传于后世,他很纵容谏臣们,所以今日这次封禅之事,他知道必然会有谏臣出来上书。
若是谏臣太多的话,那么他岂不是又无法封禅了?
他虽然很想要一个圣明君主、广开言路的名声,但也想于泰山之上封禅!
所以,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情很特殊。
可能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圣明君主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和封禅泰山,这两件事情无法同时做到,不能两全其美。
缓缓压下去了心中的不安,唐太宗俯视着下方,淡声道:
“诸卿已经知晓,今日朝会要议什么了。”
“朕欲封禅!诸卿认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