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启用儒家的力量。
到了那个时候,儒家弟子该如何报复法家?
别看儒家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一旦若是让他们寻找到机会,所有法家的人将不会有任何好下场,他已经老了,说不定那个时候都已经不在了,可他李斯家族的族人呢?
此时此刻,李斯有些担心,扶苏是否能在未来坚定地执行秦朝的既定政策路线。
“都怪公子遭受儒家思想太深了。”李斯心中自语,他深知扶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扶苏过分偏向儒家的理念,可能会在未来的统治中对法家主导的秦朝政治格局产生冲击,在李斯看来,儒家的一些主张如复古、重礼等可能会削弱秦朝以法治国的力度,不利于国家的高效治理和稳定。
其实,他对于扶苏从原本的关系平淡,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好感。
扶苏要娶他的女儿。
扶苏又帮助了李由。
也就是李左车那件事情。
还有,扶苏和李由相处很好。
这些,都让李斯对于扶苏很是尊敬,觉得扶苏未来必然要继承皇位,先不提今日扶苏反对焚书这件事情,他是否满意。
首先,陛下就决定是不会满意的。
看似这件事情是他提起的,但实际上他清楚,这件事情陛下早已经心中做出决定了,想要焚书统一四象。
而扶苏的反对意见会势必会影响陛下对其的宠爱和信任,陛下一直致力于推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焚书是其重要举措之一;现在扶苏公开反对,可能会引起陛下的不满,从而影响扶苏的继位前景。
而一旦扶苏失势,由于扶苏和李佑交好的关心,在加上以前他帮助过李由,这就导致他李斯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可能会受到牵连。
目前看起来,扶苏反对能体现出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扶苏作为陛下的长子,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他的反对可能会引发其他官员和士人的效仿,从而给焚书政策的推行带来巨大阻力,而他左丞相李斯作为焚书政策的主要提议者,会感受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挑战,自己在朝廷中的权威受到削弱。
现在问题还小。
不过这件事情持续发酵的话,那么扶苏与他在焚书问题上的分歧持续扩大,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权力斗争,李斯此时更加担心的是,扶苏联合其他反对焚书的势力,对自己的丞相之位构成威胁。
到了那个时候,他该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打压反对势力,确保焚书政策的顺利实施呢?
群臣似乎注意到李斯的脸色有些变化,纷纷不敢多言,面面相觑,就这么看着朝堂上的正等。
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
李斯虽然坚定地支持焚书政策,但他也明白扶苏的反对并非毫无道理;焚书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尤其是引起读书人的强烈不满,如果这种不满情绪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对秦朝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那么此时,李斯是否会可能会重新审视焚书政策的利弊,思考是否需要采取一些缓和的措施来平衡统治稳定与思想统一的关系的呢?
应该不能吧,因为似乎陛下对于这件事情,也想进行果断、霸道、急速的处理。
也就是,把乱七八糟的各国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烧个差不多,这样思想自然而然也就统一了。
群臣面面相觑的同时,左丞相李斯看着扶苏,终于出列了。
他缓声道:
“公子,焚书对于秦朝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有着很重要作用,可能公子不知道,国家刚刚统一、思想混乱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焚书才能消除不同学说之间的纷争,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如今六国初定,人心未稳,各种学说杂陈,若不加以统一,必将引发思想混乱,危及国家根基,焚书之举,乃是为了确立法家思想之正统地位,以法治国,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想了想,李斯可能觉得扶苏并不清楚统一思想的作用,于是简单的举了几个历史例子。
只有引用历史上的例子,才能说明统一思想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比如周朝末年诸侯纷争、思想混乱的局面,以及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法家思想、实现强国富民的历程。
焚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
“公子当知,周室衰微,诸侯并起,学说各异,致使天下大乱;秦以法而强,今统一六国,若不焚书以定思想,恐重蹈周之覆辙。”
左丞相李斯,缓缓说完这些书后。
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