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到底时,秦始皇有可能会因为扶苏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他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而对他网开一面。
“始皇帝这边,我估计不会出现太大的情况。但朝廷上的臣子们,你还是要注意一下。”
这种事情是肯定有的,当扶苏反对修建阿房宫到底时,群臣的看法可能会各不相同,甚至产生很大的分歧。
比如支持扶苏派的有远见的忠臣,这些有远见卓识且心怀百姓的大臣可能会暗中支持扶苏。
他们明白秦朝刚刚统一,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大规模修建阿房宫会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他们会钦佩扶苏的勇气和仁德,认为他的反对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负责;甚至会清楚,太子殿下心系百姓,深知民力不可过度征用的重要性。
阿房宫之修建,虽显国威,然实损民利,扶苏殿下之谏,乃为国家长久计也。
到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扶苏很明显未来要站在法家,甚至已经和李斯交好了关系。
可这件事情,偏偏最后必然是儒家站在扶苏这边。
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主张以仁政治国,重道德感化和民生福祉。
他们会认同扶苏的观点,认为修建阿房宫是劳民伤财之举,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相悖。
儒家以儒为本,当以仁爱为念。
阿房宫之役,使百姓困苦,非仁政所为。
扶苏之谏,正合儒家之道。
反对扶苏派的,自然是迎合秦始皇的佞臣了,那些善于阿谀奉承、一心迎合秦始皇的大臣,会坚决反对扶苏的行为。
他们担心扶苏的反对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也害怕触怒秦始皇。
他们会指责扶苏不懂大局,不理解秦始皇的宏伟蓝图。
比如指责:“公子此举,实乃不识大体。陛下修建阿房宫,乃为彰显大秦之威,岂是为一己之私?殿下之谏,过于鲁莽。”
除了这些奸臣外,法家的人绝对会反对扶苏。
儒家和法家是死对头,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儒家站在扶苏那边,他们自然要反对扶苏。
法家大臣,这些推崇法家思想的大臣,必然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法令的严格执行。
他们可能认为扶苏的反对是对秦始皇决策的违抗,是对法家治国理念的挑战。
他们会主张对扶苏进行处罚,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君主的权威。
“殿下公然反对陛下之决策,有违国法。当以法论处,以正视听。”
陆煊给扶苏分析着这些。
扶苏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可以说,以目前儒家和法家的对立态度,最终他是绝对无法拉拢到法家这边的。
“我是否能够拉拢那些中立派大臣?”
扶苏知道任何朝代,都绝对会有一批中立派的大臣。
一些大臣为了明哲保身,避免卷入政治纷争,可能会选择保持中立,不发表明确的意见。
他们会观察秦始皇的态度和局势的发展,再决定自己的立场。
甚至他们心中的想法皆是:“此事关乎重大,吾等当谨慎行事,不可轻易表态,以免引火烧身。”当然这些中立派的大臣中,也不排除投机取巧的大臣,一些大臣可能会试图从中寻找机会,谋取个人利益。
他们可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立场,以获取最大的好处。
且看陛下之意,再做定夺。
若有利可图,便顺势而为;
若有风险,便退避三舍。
“中立派的大臣,并不好拉拢。”
陆煊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
“这样,你先进行劝阻反对,然后看看这些大臣的态度,然后来找我,我思索具体方法。”
扶苏点了点头,心中明白此事的艰难。
但他也深知,为了国家和百姓,他必须勇敢地站出来。
他告别陆煊,然后回到秦朝,很快扶苏就决定正式向秦始皇劝谏。
他整理好自己的思绪,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宫殿;此时秦始皇坐于案侧俯首阅读奏疏,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
扶苏恭敬地行礼后,缓缓开口道:
“父皇,儿臣有一事相谏。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久历战火,十室九空;此时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百姓必将被征调服役,农耕荒废,家庭离散。百姓若不得安宁,国家又如何能长治久安呢?古之商纣,广建宫阙,穷奢极欲,致使民怨沸腾,最终国破家亡;今父皇若执意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