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宾礼,也就是接待外国使节、诸侯朝见这些礼仪的细节也不能马虎,军礼得把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和仪式整明白,嘉礼里的婚礼、冠礼、宴饮这些喜庆场合的礼仪得弄得漂漂亮亮,凶礼里丧葬、哀悼的仪式要求得明确好,国恤,皇帝、皇后这些重要人物去世后的哀悼礼仪也得定得妥妥当当。
在讨论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唐朝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把传统礼仪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制定出既继承历史又适合现实的新礼。
不过,这过程可没那么顺顺当当。
礼官学士们对每一个礼仪条款都反复琢磨,不断修订,还到处征求意见,朝廷官员、学者、民间贤达都问了个遍,就为了确保新礼合理又可行,他们还很注重礼仪的简洁实用,可不想弄那些太繁琐的仪式和规定,得让新礼在实际生活中能好好执行。
新礼具有系统性与完整性,《新礼》一百三十八篇,涵盖了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和国恤等各个方面,就像一个完整的大拼图,为唐朝的社会秩序提供了超有力的制度保障,新礼还融合了传统与创新,既保留了先秦以来礼仪制度的精华,像对天地、祖先的敬重,对君臣、父子关系的规范;又结合唐朝的时代特点,加了新元素,比如对外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对功臣的表彰仪式;这样一来,新礼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新礼颁行之后,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强化唐朝的统治秩序,通过规范各种礼仪行为,把君臣、父子、夫妻等社会关系的等级和职责都明确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威;同时,也给官员和民众提供了行为准则,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新礼里的宾礼部分,对外国使节的接待礼仪规定得可详细,为唐朝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唐朝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国使节和文化,通过礼仪展示,向世界传播唐朝的文化和价值观,一下子就提升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房玄龄、魏征他们制定的新礼,不仅在唐朝的时候发挥了大作用,对后世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超深远的影响,成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个新礼,如果由你来制定的话...”
依旧是老方法。
不过新鲜。
大唐太子能制定律法、能编排歌舞、能汇总地理书籍,现在还能制定历法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太子么?
想象一下,如果是太子李承乾来制定提出新礼,那会咋样?
在政治方面,李承乾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要是他能主持制定新礼这么重要的事儿,那他在朝廷中的政治影响力可就蹭蹭往上涨,这就能让他树立起一个积极有为、能参与国家核心事务的太子形象。
大臣们一看,嘿,这太子有能力有担当,就会更支持他。
这样一来,他的太子地位就更稳,为以后顺利继承皇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而且,目前看起来李承乾和李世民的关系依旧有点紧张,这其中自然有着李泰的原因,再加上原本李承乾他的一些行为让李世民不太满意;要是他能制定新礼,那可就是个超好的机会向李世民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说不定父子之间的矛盾就能缓解,关系也能变好。
对李世民来说,看到儿子这么积极参与国家制度建设,肯定也会很欣慰,对李承乾的信任和认可也就更多。
思索了个大概,陆煊看向李承乾道:“唐朝时,朝廷里有不同的势力派别,你如果能制定新礼,则可以趁机拉拢一些支持自己的官员和学者,这样就能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同时,通过修订礼仪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削弱那些敌对势力的影响力,达到平衡朝廷势力的目的。”
“在文化方面,礼仪制度可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很重要,你如果参与制定新礼,就能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再把它和唐朝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能提升唐朝的文化软实力,还能给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唐朝是个超开放包容的时代,和周边国家民族交流可频繁,你在制定新礼的时候,可以好好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融合,制定出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礼仪制度,这样就能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强唐朝的文化影响力;在社会方面,礼仪制度完善了,对规范社会秩序作用可大。”
说到这里。
陆煊话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