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一年,吐蕃国的进攻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大唐的边境上。
烽火连天,战报频传,整个大唐朝廷陷入了一片紧张与焦虑之中。
太子李承乾站在宫殿的窗前,望着远方硝烟弥漫的天空,心中满是感慨。
去年,他曾提醒过父皇李世民,在侯君集领兵驻守吐谷浑的时候,就应该趁势攻打吐蕃,否则吐蕃必然崛起攻打大唐。
然而,当时的父皇对他的建议并未采纳,甚至不屑一顾。
如今,现实正如他所担忧的那样,吐蕃果然举兵进犯大唐。
父皇,终究也如原本的历史那般,采取了和亲政策。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决定去找父皇李世民。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坚定的决心走向李世民的书房。
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去年提出建议时的情景,以及如今边境的惨状。
他知道,这一次,他必须让父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大唐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李承乾来到李世民的书房时,李世民正坐在书桌前,神情凝重地看着一份战报。
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去年李承乾提出建议时的情景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李世民抬起头,看着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
“承乾,去年朕未采纳你的建议,确有不妥之处。但如今局势已定,我们只能采取和亲之策,以保边境暂时安宁。”
李承乾说道:
“父皇,和亲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吐蕃野心勃勃,此次和亲之后,难保他们不会再次进犯。我们应该趁此机会,整顿兵马,加强边防,同时寻找机会对吐蕃进行反击。”
李世民微微皱起眉头,心中充满了矛盾。
他知道李承乾所言不无道理,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国力损耗严重,百姓们也渴望和平。
再次发动战争,不仅会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痛苦,也可能会影响到大唐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李世民的心中也充满了后悔。
他想起去年李承乾提出建议时,自己的不屑一顾。
如果当时能够听取李承乾的建议,或许现在就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他看着李承乾,心中充满了愧疚。
“承乾,你所言有理。但如今我们确实面临诸多困难。国力尚未恢复,吐蕃地势险要,兵力强大,我们贸然进攻,未必能取得胜利。而且,战争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朕不能轻易决定。”
李世民说道。
李承乾不甘心地说道:
“父皇,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对吐蕃的警惕。我们可以先加强边防,训练士兵,同时与周边国家结盟,共同对抗吐蕃。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一定能够战胜吐蕃,保卫大唐的安全。”
李世民听了李承乾的话,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知道,李承乾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也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他担心再次发动战争会引发国内的不稳定,也担心会遭到其他势力的趁机攻击。
与此同时,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也得知了李承乾去年的建议以及如今的局势。
他们心中充满了震撼。
一些大臣开始反思自己当初为何没有重视太子的建议,而另一些大臣则对李承乾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
“太子殿下去年的建议确有先见之明。我们当初未能重视,实乃失误。如今吐蕃进犯,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认真考虑太子殿下的建议,为大唐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太子殿下心系国家安危,其建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边防,准备反击。”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对李承乾的建议持保留态度。
他们认为,和亲之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宜轻易改变。
而且,再次发动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可能会导致民不聊生。
在朝廷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争论不休。
但大多数文武百官心中都对李世民去年未采纳李承乾的建议感到失望。
他们认为,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应该更加重视太子的意见,尤其是在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上。
“去年太子殿下提出攻打吐蕃的建议时,我们本应认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