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将举兵南下。
大唐再次陷入危机之中,李世民和满朝文武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做出艰难的决策。
李世民想了想,立刻做出部署。
他拜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并赐给二人鼓纛,本欲分散薛延陀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
薛延陀的势力并未如李世民所愿被削弱,反而在困境中越发团结。
消息传回长安,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李世民面色凝重,心中忧虑更甚。
他深知薛延陀的强大已成为大唐的重大威胁,若不妥善应对,恐生变数。
李承乾见此情形,再次进言:“父皇,薛延陀如今势大难制,当以武力震慑。儿臣愿请命领兵,讨伐薛延陀,以彰显我大唐天威。”
李泰却反驳:“太子殿下此言差矣。薛延陀兵强马壮,此时贸然出兵,胜负难料。不如继续采用怀柔之策,许以重利,使其归降。”
“魏王只知怀柔,却不知薛延陀野心勃勃,岂会轻易归降?若不趁早将其遏制,日后必成大患。”
李世民陷入沉思,一时难以抉择。此
时,一位老将站出来道:“陛下,老臣以为,可先加强边境防御,同时观察薛延陀动向。若其有侵犯之意,再出兵讨伐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善。”于是下令加强边境防御,密切关注薛延陀的一举一动。
而在此时,五姓七望见大唐面临薛延陀的威胁,又开始暗中活动。
他们企图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李承乾对五姓七望的举动洞若观火,他深知若不及时打压,这些世家大族必将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但他也明白,当前首要任务是应对薛延陀的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薛延陀的动作越来越频繁真珠可汗不断扩充兵力,大有南下之势李世民意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
“儿臣心中的想法是,主动进攻薛延陀!”
李承乾建议主动发兵,攻打薛延陀。
李世民听后,陷入了犹豫不决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薛延陀势力强大,贸然出兵恐有风险;另一方面,若不加以遏制,薛延陀日后必成大患。
思及此,李世民决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李世民高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
“太子提议主动发兵攻打薛延陀,众卿以为如何?”
武将们率先发言。
一位虎背熊腰的将军站出来,声如洪钟:
“陛下,末将以为,薛延陀日益强大,若不趁早将其剿灭,日后必成我大唐心腹之患。如今我大唐兵强马壮,正可主动出击,一举荡平薛延陀。”
另一位老将也点头附和:
“陛下,薛延陀狼子野心,不可不防。此时出兵,可彰显我大唐天威,震慑周边诸国。”
然而,文官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文臣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轻易出兵。薛延陀虽势大,但我大唐可采取怀柔之策,许以重利,使其归降。如此,既可避免战争,又能维护边境稳定。”
“此言差矣!”
“薛延陀野心勃勃,岂会轻易归降?若一味怀柔,只会让其更加嚣张。唯有出兵讨伐,方能永绝后患。”
群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出兵,有的主张怀柔,一时之间,朝堂上热闹非凡。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心中权衡利弊。他明白,无论是出兵还是怀柔,都有其风险和好处。此时,一位睿智的老臣站出来,缓缓说道:
“陛下,臣以为,出兵与否,当视情况而定。若薛延陀有侵犯我大唐之意,自当出兵反击;若其暂无动作,可先加强边境防御,观察其动向,再做决策。”
李世民微微点头,觉得老臣之言甚有道理。
他沉思片刻,道:
“众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斟酌斟酌。”
于是,这场关于是否出兵攻打薛延陀的商议暂时告一段落。而大唐的未来,也在这犹豫不决中充满了变数。
李世民在是否出兵攻打薛延陀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朝堂之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靖站了出来。
李靖虽已年迈,但眼神中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朝堂中央,向李世民拱手行礼道:“陛下,老臣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