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良动机;其次,可以暗中联络一些对李承乾不满的官员,让他们在朝堂上反对李承乾参战;最后,要准备好应对李承乾可能采取的各种策略,随时做出反击。
李泰听了谋士们的建议,微微点头。
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李世民面前不断进谗言,另一方面积极拉拢朝中势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第二天,朝堂之上,气氛比昨日更加紧张。李世民高坐龙椅,面色凝重。李承乾和李泰分别站在两侧,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警惕。
李世民开口道:“昨日太子请求参战,魏王反对。今日朕想听一听众卿的意见。”
群臣们沉默片刻,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太子参战,风险太大。太子乃国之储君,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且太子从未有过征战沙场的经验,恐难以胜任。”
“陛下,魏王所言有理。太子参战,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虑。若太子借此机会积蓄军事力量,日后若有不臣之心,将对大唐造成极大的危害。”
李承乾见有人反对自己,说道:“父皇,儿臣绝非如魏王所言,有不良动机。儿臣参战,只是想为大唐尽一份力。儿臣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也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参战,儿臣定会虚心向李靖将军学习,为大唐立下战功。”
“太子殿下,你说得好听。谁知道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若真有本事,就在京城处理好朝政,何必非要去战场冒险?”
“魏王,你不要总是恶意揣测我。你自己难道就没有私心吗?你反对我参战,不就是怕我在战场上立功,威胁到你的地位吗?”
李世民听着兄弟二人的争吵,心中愈发烦躁。他再次抬手制止了他们,说道:“都给朕闭嘴!你们兄弟二人,如此争斗,让朕如何放心将大唐的未来交给你们?”
群臣们再次陷入沉默。他们深知李世民的担忧,也明白这场储位之争的严重性。在这个关键时刻,谁也不敢轻易表态。
李世民沉思良久,最终说道:“太子参战之事,朕还是不能轻易决定。此事关系重大,朕需要再仔细考虑。今日暂且退朝,待朕想清楚后再做决定。”
群臣行礼退朝,李承乾和李泰也各自回到自己的府邸。他们都知道,这场争斗还将继续下去,而李世民的决定,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承乾和李泰继续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他们各自施展手段,试图影响李世民的决策。
而李世民则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兄弟二人的关系,也不知道该如何确保大唐的未来稳定。
这场储位之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大唐的皇宫中愈演愈烈。
而薛延陀的威胁,也依然悬在大唐的头顶。李世民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否则大唐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殿内,却无法驱散那紧张的气氛。
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觉得李承乾这段时间表现得很好,同意了他参战。
当李世民宣布这个决定时,李承乾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
他跪地叩首,声音坚定地说道:
“儿臣定当不负父皇重托,为大唐奋勇杀敌,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李世民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对李承乾的期许。
然而,这个决定却让李泰心中非常不舒服,并且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李泰站在一旁,脸色阴沉,眼神中闪烁着嫉妒与不甘。
他心中暗忖:
“太子这一去,若立下战功,那我的地位必将更加岌岌可危。不行,我绝不能坐以待毙。”
退朝后,李泰匆匆回到魏王府,召集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议对策。
魏王府内,气氛凝重,众人围坐在一起,面色忧虑。
李泰阴沉着脸说道:
“父皇竟同意太子参战,这对本王极为不利。诸位可有良策,阻止太子在战场上立功?”
一位谋士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
“殿下,如今之计,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我们可在朝中继续散播对太子不利的言论,让陛下对太子产生疑虑。其二,可暗中派人前往薛延陀,设法破坏太子的作战计划,让他无功而返。”
李泰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就依你之言。但此事务必小心谨慎,不可露出破绽。”
于是,李泰一党在朝中开始暗中活动。他们四处散播谣言,声称李承乾参战是别有用心,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