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的谋士们见他如此恼怒,纷纷出言劝慰。“殿下莫要动气,此事虽让太子得了些好处,但我们还有机会挽回局面。”
李泰停下脚步,怒视着谋士们,“说,有何办法?”
谋士甲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如今陛下对太子的信任增加,我们不能再正面与太子冲突。不如暗中收集太子的过错,等待时机向陛下进言。”
谋士乙接着说:“殿下还可以在朝堂上继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谋略,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时,加大对民间的影响力,让百姓看到殿下的仁德。”
李泰沉思片刻,觉得谋士们的话有道理。“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但要加快速度,本王不能再让李承乾得意下去。”
于是,李泰开始暗中派人监视李承乾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出他的把柄。同时,他在朝堂上更加积极地参与政事讨论,提出一些看似高明的建议,以吸引太宗的注意和大臣们的认可。
在民间,李泰安排人散布自己的善举和仁德,比如救济贫困百姓、资助学子读书等。一时间,民间对李泰的赞誉之声也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李承乾也并非毫无察觉。他知道李泰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也加强了对李泰的防范。他嘱咐自己的心腹,密切关注李泰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汇报。
随着兄弟俩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朝堂之上的气氛也越发紧张。
太宗李世民察觉到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心中忧虑不已。他深知兄弟相争对国家的危害,但又不知该如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而此时,大唐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李承乾并不清楚李泰那边的举动,他在积极提升着自己的力量,他从后世中得知,这一年会发生很多事情,其中有一条,就是十一月,礼官奏请太宗加高祖父母服齐衰五月;嫡子妇期;嫂、叔、弟妻、夫兄、舅都服小功。太宗准奏,开始实行新礼。此前,高祖服齐衰三月,嫡子妇服大功,庶子媳服小功,嫂、叔、弟妻、夫兄、舅都服缌麻。
这件事情,值得谋划。
晓礼官改礼制一事,自己提前提出这件事情来提升自己在群臣中的政治能量,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
想了想,李承乾决定首先与太子府内的属官们商量,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措辞。
然后亲自上书太宗,提出具体的礼制修改建议,包括高祖父母服齐衰五月、嫡子妇期之礼以及嫂、叔、弟妻、夫兄、舅等亲族服小功之礼等。
这些建议既显示了他对礼制的深刻理解,又符合孝道和妇德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亲族之间的和睦关系。
太宗收到李承乾的上书后,心中颇为惊讶。他对李承乾能提前洞察到礼官的意图并提出有见地的建议感到意外和赞赏。
将此事拿到朝堂上讨论,体现了太宗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以及对群臣意见的尊重。
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提议各有看法,这反映了不同大臣在礼制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差异。
有的大臣认为李承乾的建议符合礼制的发展,说明他们支持对旧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而有的大臣则持保守态度,认为旧制不宜轻易更改,可能是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和维护,或者担心改革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李泰得知李承乾抢先提出礼官改礼制之事后,感到恼怒和焦急。
李泰早已经李承乾视为竞争对手,对李承乾的成功感到不安。
他暗暗发誓不能坐以待毙,开始谋划新的对策,预示着兄弟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倒是获得不少好处。”
李承乾清楚,他通过此举在群臣中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开始倾向于他。这对于李承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成果,有助于他在太子之位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同时,太宗对李承乾的表现也越发关注,既希望他能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又担心他会变得骄傲自满。
这表明太宗对李承乾寄予厚望,但也会对他进行适当的考验和提醒。
而利制确实需要改革。
礼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
礼制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等级、礼仪习俗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方面,礼制是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严格的礼仪制度,君主可以确立自己的权威,规范臣民的行为,加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