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法,我懂,就是我们说的样本数据不够大么?哈哈……”杨旭忽然感觉看到了熟悉的东西。
“嗯,差不多。所以,真正的知识,是相通的,哈哈……”老大认可地说道。
“嗯,还有这个,它说,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这个厉害啊,可以解释我们生活当中好多的现象。”杨旭赞叹道。
“比如攀比,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我们在无穷无尽地和别人做比较……”杨旭若有所思地说道。
“还有,股市里,我们的心态,简直和它描述的一模一样……”杨旭继续惊叹道。
“嗯,它研究的就是实际中的现状,以及背后的原因,所以很贴切。”
“嗯,比如面对这样一个自己和同事的薪资问题:
a:同事7万,你8w;
b:同事12万,你10万;
大部分人会选择a,而不是b。”
“这个太真实了,哈哈……”杨旭感觉像是忽然被人掀了底裤一样,尴尬,又扎心。
“所以,网络上流传的段子,看到你过得不好,我就开心了,这都是一个普遍、正常的心态了?……”杨旭忽然感觉到一丝凉意。
“哈哈,有点残酷是吧?”老大似乎理解他的言外之意。
“嗯呐……”杨旭无奈地回复。
“嗯,他的那些基本的原理,就能解释绝大部分股民炒股时候的心理状态和原因了。”老大不知是有意,还是故意,转移了话题。
“嗯,比如说确定效应,处于收益状态时,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所以,好多人,买了以后稍微赚了一点点钱,就按耐不住了,急不可耐地跑掉。”
“特别是套了好久以后,一旦解套,就谢天谢地,迫不及待地溜之大吉了,哈哈……”杨旭理解地笑。
“嗯,是这样的。”
“还有,一旦被套,就一天到晚指望着哪一天突然发疯,连板上涨回本,或者就是不断加仓加码,指望早日反弹回本,而经常忽略风险。这就是那个反射效应:处于损失状态时,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嗯,也对。”老大赞同。
“亏钱的时候不开心,总比赚同样多的钱的时候的开心程度要更惨。”老大也附和道。
“嗯,对,就是损失规避: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敏感。”杨旭立刻抓住了老大说的中心。
“买卖股票时,曾经买进或者卖出的价格,会严重影响下一次的买卖决策。”
“如果买点比卖点高,或者卖点比买点低,就极度不情愿,也不会去考虑到底是不是应该买卖。”
“就是它的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杨旭继续分享自己的收获。
“嗯,基本都对。”老大再次认可。
“这……这个理论,就是个股民的心态百科全书啊,哈哈……”杨旭也再次感叹。
“嗯,了解理论,还要了解它背后的原理,然后知道怎么使用它,才有意义。”
“不然空停留在口号上,也没有什么用。”老大提醒道。
“嗯,明白。但是这个要消化,感觉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杨旭嘟囔道。
“哈哈,不急,慢慢来……”老大又回复了往日的淡定。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
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
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干燥的理论,看起来似乎有点乏味。
但杨旭越研究,越感觉头上冒冷汗。
他仔细回顾了一下,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学习以及实战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