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分析师”陆续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番茄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在于依托网吧渠道。众所周知,互联网是未来的最大产业,网吧作为互联网的入口,汇聚了大量的上网人群。而从网络起家的《番茄小说》,依托自己的小说网站,为刊物带来了巨大流量。正是这些流量,才是《番茄小说》神话数字背后的原因……”
“《番茄小说》的成功,显而易见,网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番茄小说》起源于网络,网吧正是网络的入口,相当于《番茄小说》的试读地,没有网吧这种载体,换了别的任何一种渠道,都无法取得这样的效果。再加上网吧入口单一,开机、结算都要经过吧台,势必会看到《番茄小说》广告,这为《番茄小说》的销量,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很多人认为《番茄小说》的成功是发行渠道的成功,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荒谬,我们做个假设,如果《番茄小说》出现在报刊亭,难道就没人去买了吗?《番茄小说》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在于它自身,这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文字直白,简单易懂,再加上离奇,又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
看完这些分析文章,方周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番茄小说》的成功是因为这么多的因素汇集的结果。
嗯,这些文章一定要好好保管,没准以后谁要是请他演讲,谈谈“当年《番茄小说》是如何创造了销量神话”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照着读,稿子都省了。
这可不是方周讽刺谁,而是真的这么想。
要知道,他做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想法,只觉得可行,就去做了,哪里会分析、考虑那么多。
如果把市场调研做一遍,市场考核弄一遍,各种理论走一遍……等做完这些之后,市场已经完全变了,又得重新再来一遍。
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也许就像这些分析师所说的,因为这,因为那,但对方周来说,不管因为什么,成功了就好。
第三周的数据没有第二周那么变态,没有再增长10倍,只增长了2倍。
即便是2倍也了不得,订阅人数达到了100万。
能达到这个数字,还要感谢前面那么多分析师的功劳,要不是那么多人分析、报道,给《番茄小说》带来了超高热度,估计《番茄小说》也不会取得如此大的销量。
有了100万的订阅打底,番茄小说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小羊羔,成长为富得流油的羊爸爸。
即便从此以后1个订阅都没有,番茄小说也不用为钱的事情担心了。
……
番茄小说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知心阅读网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可是,徐志文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的一系列的动作,导致作者数量呈几何增长,当初方周遇到的问题,他现在也遇到了。
一个月几百万的开销,他哪里拿得出来?
杂志社收入不错,一个月2000多万,可杂志社那么多人,网站又独立出来了,凭什么给他?
再说了,领导要的是流量,他的流量反到没增长多少,怎么向领导交代?
所以,摆在徐志文面前的选择只有一条,缩减扶持力度。
已经出台的标准不好动,能动的就是提高入选门槛,减少入选数量,从而减少支出。
徐志文也知道这么做的后果,等同于把到手的作者往外赶,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
减少作品数量等于减少读者数量,减少读者数量不就减少流量么。
领导要他提升流量,现在他做的事情,反而是减少流量,怎么跟领导交代?
徐志文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
这么多问题摆在面前,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他是从编辑做起来的,你让他写文章还行,管理下属也还凑合,毕竟体制内的管理相对容易,可是要他经营公司,布局网站,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把眼前的难关挺过去再说。”
……
作者都不是傻子。
徐志文悄悄勒紧裤腰带的事,很快大家都知道了。
再加上很多人都是杂志社的老人,直接冲到徐志文的办公室,询问一二三。
“今天必须说清楚,为什么我的稿子被退回来?”
“我一个从业20年的老人,让一个刚工作2年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