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娶自己的后母为妻。”
老祖宗们:“?”
“兄长去世,弟弟可以娶自己的嫂子为妻。”
“???”
什么鬼东西?!
“这不是张力拉满的背德文学,而是真实存在于匈奴社会的收继婚制度。”
万朝儒者们:(瞳孔地震三观炸裂)
有前朝大儒者颤巍巍指着天幕,嘴唇颤抖眼中满是不敢置信,“这这简直荒谬!”
难得一向看淡琐事的始皇帝也不免惊讶,他确实不知边境外的匈奴社会竟有这等乱伦制度。
“与此同时,受儒学影响颇深的汉王朝对通奸乱伦行为十分抵触,公元前127年西汉燕王刘定国因夺弟妻与子女通奸、乱人伦逆天道 被宣判死刑。”
“而此时此刻,被后世冠为以和亲公主第一人之名的汉朝和亲公主刘细君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她年老的乌孙丈夫猎骄靡想根据收继婚制度将她嫁给自己的孙子。”
天幕的话音一落,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简直荒谬!”
“这怎么可以?!”
“乱、乱人伦啊这是!”
然而从小所学的道理告诉她,这种行为乱人伦逆天道,没人教过刘细君遇上这种情况她应该怎么做。
作为和亲公主,她既代表了大汉在西域诸部的脸面,也肩负着与乌孙交好的政治使命,她应该同意吗?
谁都不是当事人,更是无法穿着她的鞋走一遍来时路。
所以,没有答案。
“出使西域归来的张骞给汉武帝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距离长安八千九百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国家叫乌孙,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在匈奴以西可以作为汉的盟友一起对抗骚扰汉朝边境多年的匈奴。”
“汉武帝采纳了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的建议,派张骞带上礼物出使乌孙游说猎骄靡和亲。”
“在与汉朝的一来一往中,乌孙使者看到了许多乌孙没有的物产,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中原王朝的富庶,乌孙越来越尊重汉朝,但碍于匈奴的威慑始终没有松口答应和亲。”
“匈奴得知乌孙与汉往来的消息十分恼怒,要派兵攻打乌孙,乌孙方面很惶恐便派使者向汉朝献马,并表示愿意娶公主与汉结为兄弟。”
“于是,罪臣之女的刘细君被封为公主,带着浩浩荡荡数百人从长安一路往乌孙的都城而去。”
“这数百人中有能工巧匠、乐队、卫士、侍从等,将跟随细君公主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带进大西北,送亲的车队缓缓启动看,刘细君的名字在汉书上被写下了第一笔。”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细君公主应该算是名字被载入史册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在她之前汉朝就曾派出过数名公主前往匈奴和亲,但都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而刘细君之所以能名传史册,主要原因是此次和亲的性质同此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刘细君之前汉朝弱于匈奴,双方力量不平衡,派出公主与匈奴和亲是为了取得匈奴政治军事上的暂时妥协,通过送财物通关市的方式换取发展的时间。
而与乌孙和亲的刘细君承担的是缔造汉与乌孙政治联盟的使命,以身为纽带沟通两个距离遥远的国家。
从被动求和到主动出击,自刘细君开始中原王朝的和亲政策开始有了第二种目的,而随着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化,和亲的目的在之后也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因此,涌现了一大批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国后谨记汉武帝的嘱托,经常置办酒宴饮食宴请乌孙贵族,还用自己带来的金银布帛上下疏通广泛连结。”
“通过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争取亲汉势力,来巩固汉朝与乌孙的联盟。”
“她在乌孙建造了自己的宫室,一年中也只和猎骄靡见几面,比起夫妻也许用利益共同体来形容会稍微贴切一些。”
“然而作为第一批驻守乌孙的汉人,细君遇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便是语言不通。”
“汉话与乌孙话完全不同,她与乌孙人的直接交流非常困难,就更别说要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了。”
“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让善感的刘细君心生悲愁,不禁创作出《悲愁歌》也被称为《黄鹄歌》、《乌孙公主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