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眼的,就过去了,经过谢危主动建议,婉宁将谢危安排到了青琅书院。¨5-s-c!w¢.¢c\o~m/
按照惯例,每年的文试魁首,能够按照近似于举人的身份,得到参与会试的资格。
当然,在这基础上面,首先就是青琅书院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婉宁极其舍得下重本。
忻州又是文风盛行之地,原本学子的资质就很不错。
原本青琅书院是以一种自主性的模式,让贫困且品德暂时过关的学子有书可读,之后书院名气渐大。
逐渐吸纳了更多家世不一的学生,同样,在青琅书院内部,竞争也是更加的激烈。
在这样强中取强,要在文试之中夺得魁首,可算不得是一件易事。
参与书院内考试的,既有暂无功名的学子,也有着已经取得功名,甚至是成为举人,能够授官的学子。
也就是基于如此,文试的魁首,这才能够拥有和举人们一样的资格,来参加会试。
这样一来,时间就刚刚好,谢危能够直接参加今年的秋闱。
按照谢危的实力,婉宁也相信他能够一举夺魁,以正式的身份,在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5,4`看¢书/ \首*发*
一切都在有序进行,既然是在能够闯入殿试的学子当中选人,那为什么不可以是谢危呢?
当然,这件事情,婉宁暂时没有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给任何人。
就连谢危也并不知道。
不过没有关系,婉宁作为指挥中枢,将自己的指令下达,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就好。
谢危离开燕都,前往忻州,等到再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是白雪纷飞的日子。
和一众要进京赶考的学子们一样,谢危一路向北踏上赶考之路,等待着来年的春闱。
虽说是春闱有“春”这一个字,但是每次的考试,大多都是在冰封三尺,大雪纷飞的日子。
这就要求赶考的学子们既要克服一路艰难险阻,又要克服或许和家乡不一样的环境。
在最后只容一人大小的考号里面,忍着严寒度过有间隔的整整九日。
要是身体不好,就算是有再高的才学,那也是将止步于成功丰碑之前,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滋味。
要是说起来,这已经算是谢危第二次赶考。
第一次是在大乾,那时候他不过是一个十六岁的青葱少年。~看¢书-屋\小_说~网` -免^费¨阅!读`
而这一次……只能说感谢时空转换,还让他年轻了几岁。
大燕和大乾虽说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是在某些地方,出奇的相似。
尤其是在科举这一道,谢危在大乾考学的一切,在大燕能够完全适用,就是在前代的历史上面,存在着差异。
在平时露马脚可以说是故事,但是万一在科考的时候出错,那才是万劫不复。
不至于有性命之忧,但是金榜题名,倒是悬的很。
考官一看你居然连前代的历史都不知道,如何以古鉴今啊?
态度有问题,不成不成。
所以谢危在青琅书院的这段时间,好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大燕的进行区别,免得在大小事上面出现错漏。
蛰伏着,静待时机。
春闱即将到来,让燕都产生了新的话题热点。
郾城的学子生的高大,如武将一般的威武,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安全感满满。
冶城交州来的学子,气质之中自带三分放松,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如鱼得水,一看就是能够经得起大风大浪。
广陵江宁一带的学子,只要不是长得过于怪异,都带有谦谦君子之风。
当然,能够闯到春闱这一关,面容基本上都没有丑陋的难以入目的,因为大燕的科举结合了选官制,在最初就有规定,不允许面容有缺漏之人上朝为官。
榜下捉婿,都不是空穴来风,在乡试成为举人的时候,在当地就已经“捉”过了一波。
燕都的地界,达官贵人多,要是论起关系来,四面八方多扯扯关系,那还都是亲朋好友。
春闱在即,“榜下捉婿”是换了一种形式。
哪家的老爷夫人小姐,看中了某个举子,私底下买定离手,要是看中眼了,那就定下。
在殿试上取得名次,无论是一甲还是二甲,那都是天子门生。
就算是三甲,那也是全国万万人之中,从优中选优的结果,未来前程自是不愁。
时至春闱真正到来,燕都尚沉浸在倒春寒的凛冽之中。
青砖墁地的贡院,被四周的高墙围绕,寒意森然,不需要低头,就能看见在墙根处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