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的过程中,杜伏威和辅公拓两人聚集了一批人手,当了盗贼,当时杜伏威年不过十六。】
【而这个不过十六岁的年轻人,在这个盗贼集团中,时常护卫他人,出去办事儿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回来的时候则往往殿后,因此,这群人都敬服于杜伏威,共同推举他作为领头人。】
【大业九年,杜伏威和辅公拓带着一群人来到了长白山——山东长白山脉,想要投奔当地的一个起义军首领左君行。结果,见到左君行后,杜伏威等人却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礼遇,因此,杜伏威和辅公拓带着自己的部众离开了长白山。】
【他们选定的目的地,是淮南地区。】
【此时,正式起义的杜伏威自称为将军。】
刘邦眯了眯眼:“杜伏威是首领,辅公拓与他乃是刎颈之交,情同兄弟啊……”
这当然是非常感人的情谊。
杜伏威家贫,自己又不经营产业,不事生产,天天依靠偷盗为生;而面对这样的人,辅公拓也并没有觉得自己不能和杜伏威来往,而是依旧与他情同兄弟,还从自己姑姑家偷羊给杜伏威。
而其后两人一同逃亡,依旧是一路相伴,选择起义,还是相依相伴。
这确实是好,很好,非常好。虽然偷盗这种事情不好,但若是二人后来有所成就,那先前的经历和两人的情谊,也可成为一段美谈。
但是……这两人,日后当真不会生出嫌隙么?
刘邦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敏锐的眼光和感知判断,不生出嫌隙的可能性着实不高。
虽然这个时候看起来还是一切都好……但谁能说在这个时候,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摩擦?
要知道,脱离了原本的安稳环境——哪怕以偷盗为生,但在家乡,到底还算安稳——面对各种逃亡路上的风险和难以保证的生活,生出矛盾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更不要说,这其中又还掺杂了权力的问题。
到了后期,是辅公拓先觉得不公平呢,还是杜伏威先觉得辅公拓有威胁呢?
萧何没有评论杜伏威和辅公拓的事情,只是道:“杜伏威与辅公拓也是齐州……山东人,由此可见山东的境况如何。”
前面已经出了许多个山东的起义军了,而杜伏威和辅公拓这一支,日后的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同样出自山东,山东当时的情况可见一斑。
天灾,人祸,怕是样样不少。
【而对于杜伏威所部而言,前往淮南地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隋朝的官府或者军队,而是其他的起义军——没错,这个时候,淮南地区同样有大大小小的起义军。】
【其中一个人,叫做苗海潮,占领了下邳地区。】
【杜伏威派出了辅公拓去接触苗海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如今全天下都苦于隋朝的暴政,大家各自都是为了大义而起兵,也因此,力量分散导致势力薄弱,常常担心会被隋军俘虏。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让我们的力量变得强大呢?这样的话,就不需要那么担心被隋军所控制了。”
“倘若您能够担任首领,那我必定会恭恭敬敬地跟随您;如果您自觉自己不能够担当此大任,那也可以前来听从我的命令。”
“如果两个方案都不满意的话,那我们就来打一仗,一决高下。”】
【苗海潮也是大业九年起兵,此时,并没有什么长期的经验或者谋算。见辅公拓如此说,顿时感到了些许恐惧,他不愿意和杜伏威开战,也不敢领导杜伏威。】
【于是,没多久,苗海潮率众归附了杜伏威。】
“窦建德那一支是在河北,翟让的瓦岗寨是在河南……所以杜伏威这一支,就是在江淮地区了?”杨坚总结道。
北方的河北河南——杨坚觉得这么划分倒也还算顺口——已经有了主要的贼人盘踞,而山东地区虽然日后没有出现一个大规模的贼军,但是却是一个天天涌现新贼人的地方。
洛阳一带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的贼军,但是经过杨玄感一事,大约也受创不小,想来有许多村庄乡县都遭到了打击,受到了战火的波及;而洛阳被这么一搞,也得恢复些时日。
而江淮地区,前面有一个刘元进,已经自称为天子,声势浩大;现在,又出现了杜伏威和辅公拓这一支——已知日后会发展壮大的贼军。
别的不说,杜伏威还会主动劝降,没错,主动劝降,说是联合起来,但和劝降有什么区别?
有这样的心思,那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