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才相也下来了?长白山那边有什么问题?”刘邦有些好奇,毕竟按照时间线推算,有大规模起义军的地区,一个是洛阳附近的瓦岗军,一个是河北一带的窦建德军。
长白山——之前王薄起兵之地,又是许多起义军的起兵之地,还是杜伏威辅公拓与李子通都停留过的地方,这块儿地方的官府控制力显然不如何。
所以,左才相南下应当不是隋朝官府的影响,那就是他没能竞争过当地的新兴势力,还是他想要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力?
不过,这倒不是关键。
刘邦更为感慨的,是隋朝此时的混乱。
一来,更早的不说,毕竟自己也不知道,但大业九年的时候杜伏威从长白山一带南下来到江淮地区,这一路即便不能说是畅通无阻,但也可以确定他们没有遭遇到什么有效的阻击——过来没两天,杜伏威就吞并了苗海潮,这能是什么实力受到损伤的样子吗?
再往后,先是李子通率万余人也从长白山跑到了江淮,又是左才相又带着自己的部众跑到了江淮地区……
最后,这三方势力,还成为了江淮地区最强的三股力量。
这只能证明,左才相所部在下来的这一路上,应该同样没有受到什么严重损伤——李子通就不说了,他带着万余人跑的,投奔杜伏威的时候也是万余人。
这叫什么?
从长白山到江淮,这一路上的隋朝官府,驻军,都废了?
对下辖地区的控制力竟然弱到了这般地步!
隋朝整体的衰弱,由此可见一斑。
而隋朝的末路,也可以由此窥见。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几支势力在南下的过程中,也确实遭受了隋军的攻击,实力遭到了削减,可他们在抵达江淮的时候势力又颇为兴盛——那,就是他们在路途中,又成功招揽到了足够的流民,把力量补回来甚至比原本更强!
这……一样不是什么好消息,对隋朝而言。
能把这些起义军击败,让他们力量削弱,当然是证明了隋军还是有些能力;
但是,这些势力又能在南下的路途中,直接补足缺口,甚至更进一步,不反而证明了隋朝官府的无能和无力虚弱?
百姓,都不在官府的管控之下了!
都变成了流民!
数量竟还如此之多!
不能控制治下人口,不能管理人口流动,同样是官府失职、虚弱、衰退的重要表现。
当然,以上都是刘邦自己的推测。
但他觉得,自己的推测总有一种是正确的;或者,两种都正确。
而还有一点则不需要推测,就是实打实的现实:杜伏威在两次死里逃生之后的经历。
死里逃生后,杜伏威开始带着部下流窜作战;而在流窜作战的同时,广纳流民,仅仅半年时间,就把部众的人数提高到了数万人之众。
——半年!数万人的流民!
而杜伏威所在的地方,可还是江都附近,江淮地区。
这个地方,在如今的大汉还好,但在日后的一些朝代之中——刘邦已经通过各种旁敲侧击,从后世的王朝的皇帝口中获得了不少消息——这可是块好地方。
江南,繁华,富裕,粮仓,百姓都能有不少识字之人,文风鼎盛……这些词,都是对江南地区的形容。
而这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杜伏威能够在半年内吸纳数万流民。
当时天下的情况由此可见,百姓的情况也由此可见,朝廷的情况同样由此可见。
再有,作为紧挨江都的六合县,竟也被杜伏威控制……
刘邦心中颇为感慨。
即便隋朝原本就确实存在许多隐患,但能够以一己之力把天下变成这个样子,把朝廷也搞成这个样子,杨广此人啊……
【在决定之后,隋朝派出虎牙郎将公孙上哲领兵前去镇压杜伏威。杜伏威与公孙上哲在盐城交战,一战之后,公孙上哲所部被全歼。】
【关于虎牙郎将这个职位,也出过能人,比如宋老生,比如屈突通,至于公孙上哲……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被杜伏威全歼的,这件事情实在没有记载。】
【而公孙上哲全军覆没之后,隋朝又派出了大将陈棱,带着八千精兵前去讨伐杜伏威。】
【陈棱此人,也有着丰富的作战履历,早年多率军对外征战,其后在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留守国内,参与镇压杨玄感,又镇压过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