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寒气啊,它可不简单,是个爱捣乱的小家伙。一旦进了胃,就开始在里面撒欢儿,从下往上窜,跟坐火箭似的。窜到顶儿了,又没法儿继续往上,只好再掉头往下,回到胃里。这一来一回的,胃里的气儿就被搅和得不得了,只好找个出口发泄,于是乎,‘嗝儿~’的一声,就成了咱们听到的打嗝声了。”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点点头说:“原来如此,那该怎么治呢?总不能让人一直这么‘嗝儿~’下去吧?”
岐伯微微一笑,说:“这事儿好办,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既然寒气侵扰了胃,那咱们就给胃加加温,驱驱寒。补足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的穴位,就能让胃暖和起来,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
黄帝一听,来了精神:“哦?具体要灸哪些穴位呢?快说说。”
岐伯清了清嗓子,说:“首先呢,咱们得说说这足太阴脾经上的太白穴。这太白穴啊,它就在咱们脚的内侧,大脚趾根儿那块儿,凸起来的那个骨头后面。您要是找不着,就脱了鞋袜,用大拇哥儿按按,哪个地儿最酸最疼,那就是了。灸一灸这个穴位,能健脾和胃,散寒止痛,对治疗打嗝那可是有奇效的。”
黄帝一听,笑得前仰后合:“哈哈,这么说来,以后谁打嗝了,我就让他先脱鞋袜,自己找穴位去!这画面,想想就逗。”
岐伯也跟着笑,接着说:“还有啊,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也不能少。这足三里啊,它可是个养生大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三寸的地方。您要是量不准三寸,就用自己的四个手指头并排量一下,差不多就是那个位置了。灸一灸足三里,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对脾胃的调理那可是杠杠的。”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俩穴位听起来就很厉害。不过,岐伯啊,你刚才还提到了一个‘眉本’,这是啥意思?”
岐伯解释说:“哦,‘眉本’啊,它是古代对攒竹穴的一种称呼。这攒竹穴就在咱们眉毛的内侧边缘,您要是找不着,就使劲儿眨眨眼,感觉眉毛那儿有动的地儿,就是了。灸一灸攒竹穴,能疏风散热,明目止痛,对打嗝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呢,一般情况下,补足太阴、阳明两经的穴位就足够了,攒竹穴算是额外的惊喜吧。”
黄帝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哈哈,岐伯啊,你这学问可真是博大精深,连打嗝这么个小事儿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看啊,以后咱们宫廷里的御医们,都得好好跟你学学。”
岐伯谦虚地摆摆手:“哪里哪里,陛下过奖了。中医之道,博大精深,我这也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罢了。”
说完,两人相视而笑,气氛一时之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黄帝突然话锋一转,说:“岐伯啊,你说咱们能不能把这治疗打嗝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让老百姓也能轻松记住呢?”
岐伯一听,眼睛一亮,沉思片刻后,开口念道:“打嗝不停真难受,太白足三里来救。眉本攒竹也帮忙,散寒和胃效果强。中医穴位真奇妙,轻轻松松解烦忧。”
黄帝一听,拍案叫绝:“好!好!这个顺口溜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老百姓一听就能记住。岐伯啊,你可真是个人才!”
岐伯谦虚地笑了笑,说:“这都是陛下英明指导的结果。”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一时之间达到了高潮。黄帝心情大好,决定在宫廷里推广这个治疗打嗝的顺口溜,让更多的人受益。
不过呢,说到这,咱们还得再聊聊这太白、足三里、攒竹这三个穴位的小秘密,毕竟它们可是治疗打嗝的“三剑客”嘛。
先说这太白穴,它可是脾经的原穴,就像是脾经的大本营一样。灸一灸太白穴,就相当于给脾经加油打气,让它更有动力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这样一来,胃里的寒气就能被迅速驱散,打嗝的症状自然也就缓解了。
再说这足三里穴,它可是胃经的合穴,就像是胃经的大管家一样。灸一灸足三里,就相当于给胃经来了个全面体检和保养。胃经的气血运行顺畅了,胃里的寒气也就无处遁形了。而且啊,这足三里还是个养生大穴,经常灸一灸,还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呢。
最后说说这攒竹穴,它虽然不属于脾经或胃经,但因为它位于眉毛内侧边缘,与眼睛紧密相连,所以灸一灸攒竹穴,也能起到疏风散热、明目止痛的作用。这对于因打嗝引起的眼部不适,比如流泪、干涩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啊,攒竹穴还是个美容大穴,经常按摩或灸一灸,还能淡化眼部细纹,让眼睛更加明亮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