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回到乾清宫,平安重新浏览了一遍内阁所列的表格,在备注栏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有的批准致仕,有的温言挽留,还有的要求吏部,考察他们推荐的继任者是否能胜任,还有的要求吏部按流程筛选继任者。`s,w¨k~x¨s_w/.,c~o^m¨
一个时辰后批完,按照流程,皇帝批完的奏折,该送到司礼监用印,然后交通政司下发相关部门去执行。
但平安刚刚亲政,他还要听取三位阁臣的意见,于是让怀恩去请三位阁老来乾清宫议事。
说起来,三位阁老才是朝中资历最老的重臣,七十多岁的四朝老臣,也仅有这三位了,只因天子刚刚亲政,朝堂正处在权力交接期,三位老臣才没有上奏折请求致仕。
但平安知道,等到今年的京察结束,中央和地方的官员调整工作完成,下一步,他的内阁肯定要换血了,这三位是母后执政时期的定海神针,他也不能只逮住这三羊薅,以为人人都能如北宋的文彦博那样高寿啊。
不一会儿,三位老臣坐着软轿到来,早在裕安太后张蔷秉国之初,就下旨给三位阁臣配备了软轿,他们那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基本不用,现在都坐上软轿,可见确实是太老了。
三位是乾清宫的常客,但自打天启皇帝朱由校去世后,他们来的都是裕安太后办公的侧殿,现在平安亲政,他们终于又回到了乾清宫正殿。¥小?说¥|¢宅=_ ¥?更*·新2|最-快3a(
在三位看来,大明的朝政,终于又走上了正轨。
平安正在小会议室等待,待三人行礼完毕,各自落座后,他拿出那份表格,递给首辅孙承宗:“今日,内阁共送来十六份三品以上官员的,请求致仕的奏折,朕看了内阁的票拟,觉得标准不一。
朕以为,大明已经连续四年遭遇干旱,北方大地九成的土地颗粒无收,赤地千里,若是赈灾不及,很容易引民乱,导致水匪山贼横行,流民四起,所以,地方官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稳定,中央朝廷布置下去的任何工作,都要以维稳为第一要务。
是以,对地方大员的去留,也要以是否影响地方稳定为标准……”
平安在主位上侃侃而谈,三位老臣对视一眼:这分明还是裕安太后的语气嘛,能指望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天子,处理起政事来,就能面面俱到,举重若轻?
乾清宫的侧殿虽然撒了,太后却成了天子最强有力的顾问,至于后宫不得干政什么的,在太后这里根本行不通,裕安太后要是不干政,大明哪有今日的成京?
列表传到三辅袁可立手上,只听天子又说:“今日召三位师傅来,就是复盘一下,朕的批示是否合理?是否可执行?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咱们还如太后秉政时期一样,当场修订,省得文件传来传去,因沟通不畅引起误解。)?微)趣:·小¢说}1t {?首÷发¨-”
孙承宗首先道:“陛下考虑的是,以大明目前的形势,一切要以维持地方稳定为要,臣刚才看的陛下的批示,只有一人有疑问。”
“孙师傅请讲。”
孙承宗说:“右都御史,工部侍郎张九德,既在中央朝廷任职,又符合致仕条件,陛下为何还温言挽留?”
右都御史正二品是虚衔,工部侍郎是正三品实任,意思是,张九德以正二品官员的品级,任了一个正三品的实职,这在大明官职体系中常见,就相当于后世一个处级的县委书记,实际任职一个科级的乡政党委书记一样。
表格从袁可立手上,又传回给平安,他用手敲了敲张九德的名字:“张九德在宁夏和河南两次治河,有治河修堤的经验,正在勘探中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还需要他坐镇。”
三位阁臣明白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端看你对朝廷是否有用,庸?之人,三四十岁也准你致仕,有用之人,七老八十也要留下你……
这才是皇帝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三位阁臣又补充了一些材料,让天子对这十几位臣子的了解,更深入一些,而平安,也因为三人提供的材料,对前面的批注做了一些修改。
会议结束,平安看了看修改得乱纷纷的表格,转手交给怀恩:“让中书舍人重新誊抄一遍,再送去司礼监用印。”
此事完成,孙承宗起身,郑重地向平安拱了拱手:“陛下,老臣等有话要禀……”
平安道:“孙师傅有话请讲。”
孙承宗指了指其他两人道:“老臣今年七十有六,袁阁老七十有七,韩阁老七十有三,匀已年纪老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