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和彭氏兄弟的《见鬼》。
其实香江电影在黄金时期不仅是对整个亚洲地区造成了文化辐射,不少类型片也成功地输出到过大洋彼岸。
这种文化输出的形式很多情况下在于改编权的购买。
比如跟小李子关系很好的马丁斯科塞斯,今年就买了《无间道》的改编权,后来还靠着它拿了奥斯卡。
再比如这部《见鬼》,后世也是被汤姆克鲁斯买下,他自己作为制片人选聘导演执导。
2004年年中,整体香江电影的“复苏”给了港岛电影人很大的信心提振。
徐可和路宽、张一谋等内地导演在一起叙话。
“路导,我看过你在内地座谈会上对商业片或者类型片,以及艺术片的解读,说得太好了。”
张一谋笑道:“小路导演舌战群儒嘛,总之我们作为观众听得是很过瘾的。”
老谋子是用行动来展现融入市场决心的第五代导演,也许后世风评中对他的部分作品,诸如《满江红》等会有微辞。
但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能积极拥抱市场,改旗易帜去进行商业片的探索,是冒着学界和评论界的很大舆论压力的。
因此他对第六代的某些观点是不能认同的。
其本人的电影虽然也曾有展现落后面貌的情节,但跟管娄贾王的某些电影比起来,底线高太多。
当年他带着《一个都不能少》去戛纳,电影中有老师魏敏芝带着学生升国旗的镜头。
电影节官方据此称是自我美化,是替正府的宣传,建议他换片。
张一谋直接给戛纳官方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决裂信,表达对于白人评委的歧视和傲慢的不满。
路老板谦虚道:“适逢其会罢了,我们都是从业人员,蛋糕越大,我们吃的就越多。”
“这蛋糕需要从观众到导演、投资人、演员等所有人来一起做,有些艺术片导演的思路太狭隘,需要略作提醒。”
徐可点头:“哪个导演不想探索艺术啊?哪个导演不想开宗立派,入选《视与听》啊?”
“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投资人和观众,不能搞得观众都懒得进影院,那就糟糕了。”
张一谋笑道:“现在香江电影从导演到演员都在积极北上,拥抱内地市场,如果融合、配合得好,对于行业是好事。”
香江电影是类型片的天下,诞生过很多黄金题材和类型,警匪片、恐怖片、僵尸片等等。
路宽点了点坐在一边恬淡如菊、安静地听着几位导演论道的刘伊妃。
“别的不提,就说小刘这样的内地演员吧。”
“一直以来内地演员在片酬、待遇上是要低于港台演员的,但是华裔演员到了好莱坞,又肯定要低于北美本土的演员。”
“除了实力强弱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类型片发展阶段的差距在。”
“成龍在《环游世界80天》里的片酬应该已经进入2000万美元俱乐部,他是类型片培养出来的巨星。”
“还有李莲杰,而内地为数不多能够有些票房号召力的葛尤是喜剧片捧出来的,张紫怡是动作片捧出来的。”
“无论是喜剧片还是动作片、警匪片、爱情片,这种专业化、类型化的电影市场才应该是常态,是大头,艺术片只能作为少部分艺术家的电影探索存在。”
吴雨森突然也端着酒杯走过来,微胖的体型有些摇摆。
“刚刚无意间听到路导的大论,真是精彩啊。”
徐可笑道:“几位,不用我再介绍吧?”
张一谋和路宽都客气地跟他握手。
吴雨森姿态拿得很足:“内地电影现在还是比较落后的,缺乏整体的电影工业体系和精细化分工,这一点落后香江电影很多年。”
“我同意一谋导演刚刚讲的,香江电影北上,是有利于整体华语电影的进步的。”
这话说得乍听没什么问题,此时内地电影市场的落后是实情。
但老谋子表达的是双方的互惠互利,而不是你香江电影界的导演和演员打着技术扶贫的旗号来内地予取予求,高高在上。
别人也许现在还不清楚,但路老板是知道这位吴鸽子那些令人作呕的论调的。
路宽顺着他的话往下讲:“香江电影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工业体系成熟,在电影融资、品牌推广、财务制度方面都有优势,确实值得内地电影人学习。”
吴雨森心道你还算识相,没想到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