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一片寂静。叶知秋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跪着的一个年轻人。那是她选定的储君,八年来在六大学院精心培养的人才。
"陛下。"萧远珩站在一旁,轻声提醒,"时辰到了。"
叶知秋点点头,目光扫过殿下群臣。自从她宣布要立储的消息传出,朝野上下都在猜测人选。有人说是某个大臣的子女,有人说是西域的贵族,但没人猜到她会选这样一个人。
"平身吧,月笙。"她温和地说。
林月笙缓缓起身。八年前,她以女科状元的身份入仕,从漕运使做起,一路走到今天的位置。她治理有方,爱民如子,更重要的是,她继承了叶知秋的理念——以天下为己任。
"诸位爱卿。"叶知秋开口道,"朕登基八载,眼看着这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如今是时候选定储君,为江山社稷计。"
殿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决定关系重大。女帝创下的这片盛世,需要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来继承。
"朕选林月笙为储,不是因为她是女科状元,也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叶知秋目光如炬,"而是因为她有一颗为民之心,有治国的才能,更有继承朕志的决心。"
"臣谢主隆恩。"林月笙再次跪下,"臣定当竭尽全力,继承陛下遗志,让这天下永享太平。"
叶知秋满意地点头。这八年来,她一直在观察各路人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担此重任的人。林月笙的表现,让她看到了希望。
"传旨。"叶知秋正色道,"即日起,林月笙为皇储,位同亲王。着手准备交接大典。"
这道任命一出,朝野沸腾。虽然早就习惯了女帝的创新,但储君之位选一个出身寒门的女子,还是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陛下英明!"叶知昭第一个出列支持,"月笙为官八年,政绩有目共睹。去年江南水患,若不是她及时调度,不知要死多少人。"
"正是。"叶知暖也道,"臣记得她在漕运使任上时,创立了不少善政。特别是改革商税制度,既便利了商贾,又增加了国库收入。"
一位位大臣站出来说话,都是亲眼见证过林月笙能力的人。渐渐地,那些原本还有疑虑的人也开始转变态度。
"月笙。"叶知秋对新任储君说,"朕这些年的心血都在这里了。"她指着一摞奏折,"你要好好看看,理解朕为什么要做这些改革。"
林月笙恭敬地接过奏折:"陛下放心。臣一定会继承您的志向,让这盛世永远延续下去。"
"不。"叶知秋摇头,"朕不是要你照搬朕的做法。这天下瞬息万变,你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应对。朕要的,是你能继承这个为民、为天下的心。"
这番话让林月笙感动不已。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叶知秋会选择自己。正是这种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品质,让她获得了女帝的青睐。
接下来的日子,林月笙开始跟随叶知秋处理政务。从内政到外交,从军事到民生,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学习。
"你看这个。"叶知秋指着一份奏折,"西域互市的问题,表面上是商贸往来,实际上关系到边境安全。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林月笙思索片刻:"臣以为,可以借鉴江南经验。设立专门的互市,由朝廷直接管理。这样既能控制货物流向,又能加强对各部落的了解。"
"不错。"叶知秋赞许道,"你已经开始学会举一反三了。"
萧远珩在一旁听着,不禁感慨:"陛下好眼光。月笙确实很有帝王之才。"
"是啊。"叶知秋看着窗外的月光,"朕最放心的,就是她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治理天下,而不是一味效仿朕。"
立储大典定在明德九年开春。这一天,整个京城张灯结彩,万民欢庆。六大学院的学生们列队欢送他们敬爱的师长走向人生新的征程。
"记住。"叶知秋在典礼上语重心长地说,"这江山不是一个人的江山,而是天下人的江山。你要永远记得,自己肩负的是什么责任。"
林月笙郑重地接过传国玉玺:"臣定当谨记陛下教诲,以天下苍生为念,让这盛世永远延续。"
典礼结束后,叶知秋独自来到母后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