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考生文辞功力,心中便有了一个大概。
他不往高出评,亦不往低里判,径自以浓墨在卷首点下一个醒目的朱“点”。
正正居中,不上不下,既无功,亦无过,只要第二个改卷子的不犯轴,偏要判个极好或极差,都不需打回三判。
不过几息,就搞定一卷,考官a十分自得。
他美滋滋呷了口茶,自言自语道,“何为中庸?这就是中庸之实用也。”
大虎的卷子,就这么二传去往考官b处。
若考官b同样不通周易,便会如法炮制,再给一个“点”,如此,大虎转入待定席。
遇上大年,竞争激烈,大虎就不幸pass,遇上小年,运气好也就擦线中了。
这次大虎运气不错,不仅小年,考官b本经还恰好也是周易。
外调来的小胡子县令念在同治一经的缘分,见大虎文章尚可、颇有法度,于是大笔一挥,慷慨赠了一个二档“尖”。
如此,大虎有惊无险,录中。
该说不说,科场学子多信命,很有几分科学在里头。
这种机制下,刨去运气不谈,还有一类人容易上岸。
那就是文章标致、法度严谨,能唬人的。
虽然内容考官不好评定,但形式做得好,也足以叫他惜才,将非本经的卷子往上题一档,不吝送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