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宣缘轻啧一声,半开玩笑道:“果然还是杀了最方便。”
“陈御史!”穆骏游无奈地看向杜宣缘。
真不明白年纪轻轻,看起来儒雅随和的人,怎么满脑子都是“心狠手辣”的想法?
杜宣缘挑眉,道:“若是在抓住流民后,随便抽几个调查一下,无不良行径的放归地方,身份可疑的扣押,做过违法乱纪之事的就地格杀,不费什么事又增加发现问题的可能,风险在前,吴王怎么敢在将军的眼皮子底下私蓄兵卒?”
穆骏游低头,惭愧道:“是我草率了。”
杜宣缘摇头,道:“是将军爱民如子,才叫有心之人抓住空子。”
“不过更关键的是,甲胄、兵器这些重要东西又该从何而来、藏于何处?”
“人可以顶着‘吴地流民’的身份从你眼皮子底下溜走,可武器又不能长腿,纵使日常训练时不着兵甲,可要谋事,总不能不准备这些东西吧?”
穆骏游也知道现在不是纠结错处的时候,他沉思着说:“吴地明面上产铁的矿区都在麓山附近,且受官府记录管控。兵甲这种大物件也不好进城藏到吴王宅邸中,吴王这些年不曾大兴土木建造掩人耳目的建筑……”
杜宣缘忽然道:“有一个建筑,纵使吴王再劳民伤财,也不会有人多想。”
第082章 水火不容
两人同时抬头对视一眼。
杜宣缘道:“此去姜州, 恐怕还得劳烦穆将军派人去查探查探。”
穆骏游颔首,道:“咱们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
叶慧娘收到传讯、抵达浮州的时候, 杜宣缘与穆骏游已经携五十兵卒奔赴姜州。
因为水路暂时不通, 他们走得是陆路。
一路上所见皆是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稻田里满是淤泥,有个别农民在田间清淤, 他们的身影落在广袤的土地上, 犹如一粟落入沧海。
虽然每隔十里设置了一个赈济灾民的地点, 但那些地方常常空无一人。
姜州无粮——王刺史早早向山南借粮, 就打下这道预防针了。
他们本是策马赶路, 可刚入姜州境内,穆骏游的御马速度便不自觉降了下来。
他的目光时时落在那些一身泥污、蹲在空荡荡的赈济点外, 等待着有新的赈济粮到小孩子身上。
他们家里的大人现在正在地里清淤。
因这一场洪灾, 商人手中囤粮价格翻了几番。
普通百姓每年秋收都会把收获的粮食卖了,换钱去购买柴米油盐这些必要的东西。
如今粮价疯涨, 许多勉强糊口的百姓根本无力支付这笔钱。
他们只能眼巴巴等着朝廷的救济。
山南六州受灾的面积相较而言没那么广,加之有穆骏游在其中调度, 本地的粮商不敢趁机牟取暴利, 如今已经渐渐恢复秩序。
至于吴地……
显然有些人根本不想管百姓的死活。
“乱起来, ”杜宣缘拽着缰绳走到穆骏游旁边, “那些见不得人的士卒才能趁‘流民造反’的机会现身,吴王再借‘镇压乱局’的理由统率江南军队。”
“兵也是他, 匪也是他。”
如果说苏勤是可持续性竭泽而渔,那吴王就是用釜底抽薪来成就自己。
只不管是谁, 罹受苦难的只有那些一生都在为活下去汲汲碌碌的百姓。
穆骏游一路默然。
然而随着他们渐渐临近姜州城,那些四野惨淡的场景越发稀少, 直至抵达城外,城门口还有些残留的泥泞,一墙之隔的城内却已经收拾得干净整洁。
看样子是“扫榻相迎”各地的官员。
城门口有一队官兵手持利器,验过穆骏游一行人的身份后笑着将他们请入城内。
亦不知他们这些天拦下多少“作乱”的百姓。
穆骏游扫了一眼城中路人寥寥无几的大街小巷,落地牵马往官驿走。
一路过去,两侧商铺多是大门紧闭,仅有几家粮铺还开门做生意,只是店里商品稀少,目力惊人的穆骏游粗略一扫上边的价格,便微微皱眉。
守店的小二无所事事。
他瞧见外边路过这一行人形容不凡,又见领头那人的目光扫过来,忙不迭将店内的价目牌翻了过去,更是欲盖弥彰。
穆骏游垂眸,没有冲动行事。
.
他们提前两天抵达姜州,当晚姜州刺史做东,为他们接风洗尘,又言说近来民生艰难,不宜大操大办,做事倒是面面俱到。
只是菜还没上齐,便听见门外一阵风风火火的脚步声。
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