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闻言大喜过望,道:“卑职多谢公子。”
这陷阵营是他的心血,他对每一个士兵都是倾注了感情的,现在一听可以把活着的人员收拢过来,自然是一阵欣喜。
同时也明白了曹铄的潜台词,是想让他重新训练一只陷阵营。
他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不让曹铄公子失望。
两人一同去寻曹操,欲讨要手令,抽调昔日的那些陷阵营降卒。
曹操见到曹铄带着高顺过来,并得知他已归顺后,脸上顿时露出惊喜之色,心想这小子当真是给力,连高顺这个硬骨头都能劝降。
在两人提出要手令重建陷阵营之后,曹操自然是大方的给出了一道手令,同时对着高顺一顿猛夸。
什么“我得将军,胜过十万雄师”之类的场面话,那是张口就来。
高顺或许是没在吕布面前听过这样的夸赞,对老曹那是好感度大增,并表示一定训练出陷阵营,为明公扫清一切障碍。
曹操虽然没亲眼见过陷阵营,但也听说过昔日吕布有这么一支特殊部队,心底竟有些期待起来,封高顺为都尉,亲自送他与曹铄出府。
曹铄与高顺直奔军营,在得到军营主将的允许后,传令步卒在校场集结。
在一番点兵过后,几十个陷阵营士卒被高顺召唤了过去。
在回归高顺麾下后,士兵们皆是热泪盈眶。
他们从并州就开始跟随高顺,陷阵破敌,出生入死,彼此之间的感情自不必多言。
曹铄在他们彼此倾述过后,就说道:“伯平,阿翁此前就说过,你可以在这数万大军中挑选精锐之士,重新组建陷阵营,你看着挑选吧。”
高顺点了点头,在大军阵型中来回巡视,花费大约半个时辰,最终选定了数百人,与刚才那几十个陷阵营士卒加在一起,一共七百人。
曹铄见陷阵营人数与在吕布那里差不多,不禁问道:“不多选一点吗?”
“兵在精而不在多,七百人足矣,人数一多,组成战阵冲入敌阵,反而不合适。”高顺一脸平淡的解释道。
曹铄微微颔首,明白了高顺的意思。
想来陷阵营能组成一套适合突进敌阵的作战阵法,这七百人刚刚好,人数多了,反而容易暴露破绽之类的。
194年,秋。
兖州大旱,河流干涸,草木枯萎。
更有飞蝗肆虐,如同移动的乌云,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让人心生绝望。
本来百姓家中存粮几乎耗尽,正急迫的等待秋收。
但这大旱与蝗虫接连而至,直接毁灭了百姓的生机。
没有了粮食,百姓们自然要找活路,幸好曹操在闹蝗灾的第一时间就给兖州各郡运粮,用以赈灾。
但有一些郡县距离鄄城相隔较远,粮食无法快速送达,这流民还是大批大批的出现了。
曹操对此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人飞马传书,通知各地郡守县官,让他们安抚百姓,同时让士族豪强配合赈灾。
士族豪强虽然兼并土地,垄断仕途,建坞堡称霸一方,但干的事一般也不全是负面表现。
他们对地方秩序的稳定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当地方出现盗贼,小规模叛乱时,他们会通过武装力量协助本地县官维持治安。
有时还会组织本地的水利建设,
若是本地有灾情,还会出资,协助本地县官一同赈灾。
所以,士族豪强的名声在本地一般都不错。
而士族豪强们做这些事情,其实也就图个好名声。
前期,在兖州官民同心协力的救灾下,蝗灾造成的破坏暂时稳定了下来,没有出现多少饿死人的情况。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粮食却日渐见底,士族豪强们见势不妙,也有撤出粮食补给,退身保族的意思。
曹操也没想到这次的蝗灾这般恐怖,他准备了那么多粮食,还有各郡士族一起赈灾杀蝗,居然都捉襟见肘起来。
州府内。
各郡急报堆放在一起,曹操只感觉头皮发麻。
“兖州有数百万民众,而我的粮食却一天天减少,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早知道不执行赈灾这种政策了……”
曹操默默叫苦,然而于事无补。
这话也只是吐槽一下而已,政令已经下达,没有朝令夕改的道理。
而且曹操也害怕一场蝗灾饿死太多百姓,让本就不富裕的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