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 > 第337章 底蕴深厚

第337章 底蕴深厚

农业时代,夏季和秋季为收获季节,因此演变出两税法,征收夏税和秋税。20$′+0·小ˉ×说£网=3 ?,^更×新±?t最?|¢全D

到汤潇逸这儿,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足够庞大的税收体系,只能暂时继续用着两税法的习惯。

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税、工业税、关税等做出修改或添加税种。

但其他苛捐杂税是取消了的,例如厘金这类不应存在的东西。

“天下初平,地方尚未完全恢复秩序,恢复生产,陛下您又免了不少税收,所以这个金额是较低的。”

“但即便如此,也接近清国一年岁入的八成了。”

“这6100万两中粮税就占了约4000万两,快到清国一年粮税的总和了。”

“如此数额,臣怕激起民变,特意去查。”

“却发现即便只是夏税便征收了这么多,民间百姓过的却比清国时好。”

“深入查看后发现,地方官员、税吏不仅要漂没税银,还和士大夫地主一起偷税漏税。”

“税吏还会巧立名目,多征收一些,当地官员还会勾结商人、地主大户,在粮食出产时压低粮价。”

“农户要完税,不得不低价出售更多的粮食。”

“加上当地官员加征的路捐水捐海防捐等各种苛捐杂税。·2*8′看?书¨网^ -无.错!内′容.”

“百姓实际承担的税收是明面的数倍乃至十倍。”

“而清国朝廷,仅能得到其中的十之二三。”

刘一鸣是真没想到下层税吏官员地主们胃口这么大,同时也理解了清国为什么打不赢了。

80%的真实税收都被这群蛀虫吃了,加上清国的行政效率,哪里还有钱干其他的。

当然,这个80%是算上了粮食上市时,恶意压低粮价的部分。

如果算百姓负担。

还没有算上青黄不接时,故意抬高的粮食价格。

一来一去,就是数倍的差距。

在清国,粮食基本上是农民的所有财产。

这么一弄,相当于农民财富缩水数倍,或者一大半的财富被偷走。

“陛下自起兵以来,涤荡乾坤、澄清玉宇,清算无良奸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

“所以即便我们收到的税更多,百姓的负担反而更轻。”

“财政方面预计秋税能超过8000万两,加上春秋商业税、关税,总税收预计能超过1.8亿两。”

“加上其他各项收入,今年超过2亿两是绝对没问题的!”

这就是华夏帝国的深厚底蕴,平均下来,其实每个人税收不过半两银子。\x~x`s-c~m¢s/.?c·o¨m?

在清国这是能压死人的,因为明面上半两,到老百姓头上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而华夏,因为射穿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子弹温度还没有降低,暂时不存在这种情况。

汤潇逸给钱给地给的大方,帝国士兵接到命令是真的贯彻执行。

无良商人、地主劣绅、贪官污吏,抓到一个枪毙一个。

而从这些人家里搜出来的财产,也充公了,不过没有算成财政收入,而是战争收入。

刘一鸣相当兴奋,一年相当于清国两年半的财政收入,而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变得难过,反而变好了。

这不正是证明天命在华夏嘛?!

“财政赤字有多高呢?”

汤潇逸第一反应是农税太重了,这里面光农税怕是就有八千多九千万两。

相当于全华夏的耕地每亩地都要交1钱6分银子。

在河网密布额水田或者北方平原区不高,在南方平原区算低。

但对梯田、北方山地来说,就不低了。

不过在以上地区,相比较清国,也低了一半以上。

在条件好的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一亩地一两银子的税也不是没有。

佃户一年下来,基本无法覆盖种子钱、耕牛、地租、税收等成本。

干一年,反过来欠地主的钱,欠朝廷的税。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现在好些,但汤潇逸也觉得可以再降一降。

不过,现在还不行。

“今年军费预计7200万两,工业投资1.6亿两,第一期铁路投资4120万两、教育经费1.1亿两。”

“水利870万两、日常支出2700万两,海军追加投资5500万两,追加工厂投资1350万两。”

“另有兰芳特别开发经费1950万两,追加防御设施建设700万两。”

“总计5亿1390万两,财政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