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逆风的话也会影响一下航速。
“6000米,敌舰队正在调整!他们发现我们了!”
6000米距离,在视野开阔的大海上,足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目标战舰。
哪怕是一艘小船。
“敌人开火了,稳住!”
萨鼎铭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开炮产生的火光,虽然明知道被命中的概率很小,但还是心里一紧。
boom!
boom!
boom!
数根大小高低不同的水柱在舰队后方周围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外升起。
是的,炮弹落在后方,而非舰队周围。
萨鼎铭知道,这是炮手产生了误判。
要顶着太阳光判断敌人的航速,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过,这只是第一轮,接下来敌人就会逐步调整,迟早能摸清楚他们的航速。
萨鼎铭只希望这个时间来的晚一些。
“5000米!”
boom!boom!
,!
仅仅一分钟时间,从起初只有一艘船开火,到几乎所有船只都在开火。
火力密度增加,但华夏帝国海军驱逐舰队也开始微调航向,开始走位。
这样虽然会影响一点点航速,增加一下抵达攻击距离需要用到的时间。
但,有了走位,被命中的可能性会变得更小。
毕竟哪怕只有四五千米距离,哪怕是海军舰炮,初速更快,炮弹也需要飞数秒乃至十秒以上才能命中目标。
如果保持航向不动,敌人预判起来很方便,风险反而更大。
“4000米!”
这个距离,进入了一些小口径速射炮的射程,例如76炮,57、47速射炮等。
咻咻咻~~
boomboomboom!!!
萨鼎铭甚至能听到一些炮弹划破空气的声音。
不过在驱逐舰队灵活的走位下,沙俄还没有出现命中。
一是驱逐舰速度快走位灵活规避了炮弹。
二是沙俄的炮击才刚刚开始,在以小时为单位的海战中,不过两三分钟的炮击,啥也算不上。
三就是太阳的影响,刺眼的阳光晃花了炮手的眼睛,使他们难以瞄准。
“3500米!左转,鱼雷方向锁定,准备雷击!”
“左转!”
“3000米,打!”
彤!
发射管底部的火药被引燃,发生一次小爆炸,产生的气体将鱼雷推出鱼雷发射管。
蒸气瓦斯鱼雷离开发射管时,发动机阀门打开,开始工作,驱动螺旋桨旋转,并排出白色水蒸气。
因为会排出水蒸气,所以入水后,鱼雷会留下一条白色航迹,可以以此判断鱼雷的位置和航向,进而规避。
萨鼎铭的座舰排在第三位,进攻的是敌人中部的船只,他们发射鱼雷时,已经有八枚鱼雷向敌人前部的战舰冲去了。
咚!
boom!
驱逐舰大转向时,会将整个侧面暴露出来,中弹概率大大增加。
他们刚一转弯,就接到了一枚76毫米炮弹,正好打在鱼雷发射管上。
好在鱼雷已经发射,不然就危险了。
喜欢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