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竹招待那些来上香、布施的施主们,而且还当成了马蹄寺的特产礼物,那些施主们走时还要送点。
马蹄寺还拿腐竹、豆泡送给三阶寺其它的寺庙,吃过的都说好,这马蹄寺特产腐竹需求大增,一天二十斤根本不够送。 “一天起码得给我五十斤。”慧了狮子大开口,他给马蹄寺添了几样受欢迎的特产,也是很有面子,而且不光有面子,他每斤还能暗里回扣一百二十钱,面子里子都有。 “我可以先把豆泡增加到五十斤,但腐竹制作太难,实不相瞒,现在整个作坊一天也出不了五十斤腐竹。” “那赶紧多做点啊,”慧了很清楚腐竹是很赚钱的,他也愿意多拿点回扣。 “难啊,这一根腐竹,要泡豆子、磨豆子、煮浆、扯皮、晾晒、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极费时间,仅是煮浆扯皮,一锅就得慢火煮、扯几个时辰,晾晒烘烤更还得看天······” 慧了参观了李逸的无极小院,最后硬是让李逸把腐竹的供应提到每天三十斤,油豆腐每天五十斤,纳豆也要了十五斤。 仅是腐竹豆泡两样,一天就能卖八石粮,慧了能拿九千六百钱回扣,李逸也能到手一万九千二百钱的粮食。 因为现在粮食换的多,李逸也要求以后结账,一部份用黄豆、麦粟稻结,一部份用绢和钱,慧了也是痛快答应。 “无逸施主,腐竹多做点,你要是能一天供我五十斤,你不是能赚更多么。” 送走慧了,仓库粮食又增加了,罗二看着那些粮食感叹不已,他做了大半辈子豆腐,起早摸黑,挑豆腐担赶集走村的,结果本小利微,也就是糊个口。 人家李逸做豆腐,居然这般赚钱。 三娘最近也很忙碌,她的桥头早餐摊生意也很火,不仅卖豆浆豆脑,也还会兼着卖点小米粥,还卖豆腐,也会跟过往商人推销腐竹、豆泡、纳豆等,看着不起眼的小摊子,收益挺不错。 李逸原先说的桥头服务区的计划,正一步步实施,干净卫生的公厕已经盖起来了,临时的摊子,也已经变成了几间稻草棚,就算下雨也不影响出摊。 她的摊子甚至还雇了两个村里的婶子帮忙, 现在李逸那一保四户,除他外的罗二罗三罗五家,都增加了不少收入。 罗三和罗五出门做役,家里日子反而更好了。 作坊管几个正式工一天两顿饭,在桥头摊子做半天的两个临时工是管一顿饭,工钱也还不错。 罗二和三娘属于管事,一个月工钱一石粮,其它正式工是一个月七斗粮,临时工是一个月三斗。 就这个工钱,罗二他们都还觉得给太多了。 毕竟他们在作坊做事,也还能兼顾着家里的田,一个壮劳力长工,一年十石十二石粮也是到顶了。 李逸倒觉得工钱给的低了,可他要多给他们还不肯多要。 最近作坊的红火,村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倒没多少妒忌眼红的,只是也多了不少来借钱粮或是想来做事的, 大家实在有困难的,李逸倒也没拒绝。 不过他也并没有简单的借给钱粮,而是换了个模式,有困难来借了钱粮,李逸便请他们帮忙打理田里,算日工,用工钱来抵借的钱粮。 地里要耘田、除草等,就让罗二帮忙安排,优先安排村里困难点的家庭。 有时作坊里特别忙,也会临时请几个村民来帮忙, 这样弄,村民们都很感激,罗家堡的村民们也增加了些收入。 李逸收入高了,条件好了,现在生活水平也提升不少。村民们平时要是捉到了鱼,套了个兔子,或是捉了田鼠、田鸡啥的,送来李逸这,他都是出钱买下,给作坊里大家加点荤。 家有满仓粮食,心中根本不慌。 他也准备着手请木匠来打门打家具,请匠人来院里打水井, “早上郭二郎过来有事?”三娘问。 “嗯,帮杜家跑腿,说要买些腐竹豆泡咸豆豉,开口要很多,不过咱也没存货,” 三娘有些吃醋的道:“是给那位杜十娘跑腿的吧,她还真好嘞,京兆杜家的千金,却还这么关照你,隔三差五的就要派人来采买,听说她还赠你画了?” 李逸呵呵一笑,“杜家现在可是我们作坊的大主顾,” “你还没说画的事呢。” “哦,杜十娘跟我要了几幅字,所以回赠了幅画,礼尚往来嘛。” 三娘咬了咬牙,“你可要想清楚了,她是京兆杜氏的名门千金,婚配是要讲门当户对的,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 李逸打断她,“我去冯家堡铁匠铺再订几口锅,你考虑下再请几个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