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是作坊管事,这事他拿主意就行。”
“罗二叔说集市劈柴买的多能便宜点,但买的多得不少钱,要先问过你。” “很贵吗?”李逸之前还真没太在意这个。 “若是买的多,则一担劈柴百斤二百钱。”秀芝道。 李逸听到二百钱时愣了下,柴火要两文钱一斤? 秀芝倒是生活经验丰富些,便解释道:“以前太平年间,一担柴能换一斗米,如今动荡未安,一担柴火虽卖二百钱,却也只能换半斗米了。” 姬氏也道:“都说千里不贩粜,百里不贩樵。这薪柴虽看似不起眼,但薪柴不适合长途贩运,都靠本地买卖。我们这是在京畿,长安郊区,自然就贵些。”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排第一的就是柴。 老百姓家家都要生火做饭,都靠烧柴,城市居民烧柴全靠买,柴跟米一样是一笔固定的不小开支。 乡下百姓虽说田里稻草麦秸桑枝麻杆这些也能烧,但如李逸这样要开作坊,那么多灶要烧,可就不是一点杂草灌木就够的。 首选当然是劈柴,优选松柴,松柴虽不如荷柴等耐烧,烟也大,但好燃且火快,价格也要便宜不少。 可二百钱一担,还是出乎李逸预料了。 这家里二十几口灶,一天到晚的烧,每天得烧多少柴,这腐竹房还打算再添十口锅呢。 他之前算成本的时候,都没怎么算柴火这块, 没想到成本不低,百斤松劈柴二百钱,但转过来想,一担柴也就换十个馒头,也不能说贵。 好在他的腐竹豆泡等没啥竞争,利润空间很大,否则就是这烧柴也能烧破产啊。 两文钱一斤,买一万斤得两万钱,值五十多匹绢呢,够他又买六口锅的。 “买,贵也得买,先买个一万斤,让送货上门来,这天天得烧,省不了的。”李逸对绿珠两人道,“明天我让二叔先到素君这开条子,然后到我这盖章,再去绿珠那支取钱绢买柴, 柴买回来,绿珠记得登记入库,素君你核实一下。” 李逸不是信不过罗二, 作坊越做越大,就得有规矩,用规矩来管理,这样也会更高效。 夜晚, 洗浴过后,李逸来到书房, 他终于用上了油灯, 这还是从长安买回来的,还是盏省油灯,原理其实也挺简单的,是个瓷盏,有个中空的夹层,可以注入水,就能降低灯盏温度,减少油的挥发,达到省油目的,节省还不少。 灯油用的是便宜的菜籽油, 灯光昏暗, 李逸很不适应这昏暗的光线, 拿出纸笔, 李逸开始画图,画的是一些家具图样,他对唐朝的很多家具不太满意。 光说这床,唐人倒是有不少种类,小的叫床大的叫榻,有带围屏的,也有不带的。 老百姓的卧具就更简单了,就像是一个矮脚的大方桌,没拦没靠的。 李逸画了个架子床,三面围栏,还有四柱支顶,这样还方便挂蚊帐、帷布,顶上还能摭灰。 他没画太复杂的架子床式样,尽量简洁一些,四腿四柱三面围栏,围栏有一尺半就够了。 卧室里还得有衣柜、五斗柜、床头柜、木箱、梳妆台。 厅堂得有长条案、供桌、椅子、八仙桌、长凳等,这里也是待客之处,那还得有茶几、坐榻,弄个罗汉床或是贵妃榻也有必要。 书房则得有书柜、书桌等,餐厅要有餐桌、碗柜、橱柜, “阿郎画的这些家具真好看,奴以前都没见过呢,就是怎么都是高足的。”在一边磨墨的绿珠问。 隋唐以前的人,基本上都是跪坐为主,所以就算是坐具,也多是直接跪坐的蒲团、席子、床榻,也就是从隋唐开始,才慢慢的受胡风影响,有了高足的坐具,慢慢开始了垂足高坐。 各种家具,也就慢慢变成高足。 李逸还是习惯后世的那些家具,他在这乡下,也不能跟长安那些贵族一样,家里都铺上木地板,然后铺上毡子或席子、蒲团跪坐、盘腿坐。 这泥地上还是弄点高足的家具吧,乡下也没脱鞋习惯, 教室的学生桌椅,则画了简单的双人长桌配长凳,简洁大方,带有可储物的桌箱。 一叠家具图纸,既有样式,也还有大概的尺寸数据。 “乡下的木匠,会做么?”绿珠问。 “就是式样有些变化而已,琢磨下就会了,” 冯家铁匠铺那边,李逸也是这样提要求,照样订制。 “阿郎,天色不早了呢,今天又赶了这么久的路,早点安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