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隰城县城出现在视野中,
城头红旗高悬。′2*c′y/x~s\w/.?o`r*g_
汾州城还在唐军手中,这是个好消息,否则李逸都无根据之地。
兵曹参军张皓策马奔向城池,带来了王师援兵到的好消息。
城头上爆发一阵骚动,继而化作震天的欢呼。
汾州司马任骘抚着城头,探出脑袋,认出了城下的张皓,那是李司空的舅表兄,不久前从这经过南下时还见过面喝过酒。
“果然是李司空来了。”
“援军,朝廷的援军到了。”
“快去禀报萧刺史。”
汾州刺史萧顗正在刺史府中挠头,上次颉利围雁门,虽有些游骑杀到太原,但好在没有出现在汾州。
可这回,颉利围雁门,其前锋都杀到晋州去了,距离太原仅二百里的汾州,更不能幸免。
他武德三年上任汾州刺史时,汾州有户五万九千四百户,口三十二万。他到任后,引文水南入汾州,灌溉两岸无数良田,劝农课桑也算颇有政绩。
再干一年,
他也许能得个优良考评升官。
可突厥的入侵,使唤的汾州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眼看着很快要秋收了,可现在粮田成了突厥人肆意践踏随意放马的牧场了。
“李司空回来了?太好了,快随我前去迎接。”
出身兰陵萧氏,当朝右仆射萧瑀的堂弟,文治还行,但打仗非他擅长,面对铺天盖地的突厥骑兵,他也只能固守城池了。
赶紧骑马出城迎接,
在城门外见到李逸时,这位名门出身的刺史,眼眶都红了,有些失态的喊道:“司空来了,汾州安了,
几千突厥轻骑,沿着汾水东岸一路烧杀,气焰嚣张无比。下官无能,不能退敌。”
李逸勒马驻足汾州城下,
重回曾经奋斗的地方,也是心情感慨,武德二年他随李仲文北上抵御宋金刚的入侵,结果半路上,李仲文兵败雀鼠谷,所部全军覆没,只余李逸后军。
李逸毅然北上,最后在汾州扛起了大旗,三次浩州保卫战,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如今浩州更名为汾州,
刺史也由刘瞻变成了萧顗,
可李逸对这城墙、城门楼、瓮城,仍是那么的熟悉亲切。
他翻身下马,
铁甲铿锵。
这熟悉的城池,这熟悉的战场,
他又回来了。
只是这一次,对手换成了突厥人。^微\趣\小^说~ _首^发-
打刘武周三守浩州城时,也有突厥人,但那时突厥只是配角,每次大战,突厥人都是跑的比兔子还快。
李逸甚至还在此跟突利小可汗,结成了异姓兄弟。
“请司空入城!”
李逸入城,登上城门楼,
秋风卷动他的披风,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城外苍茫原野,
远处是蜿蜒的汾水。
“萧刺史,最新的敌情通报一下。”
声音冰静,不容置疑。
萧顗对这副态度,倒反而觉得心中安定不少。
“地图,任司马。”
汾州司马任骘,这位太原义军元从,三次浩州保卫战的经历者,这几年从兵曹升到了司马,立刻呈上羊皮地图,然后指着地图禀报军情,“禀司空,突厥骑兵约三千,以粟特杂胡为主,其主将是颉利可汗的一名近侍达干,十分狂妄,他们沿汾水而下,一路烧杀抢掠,
其应当是奉颉利之令,抓工匠、壮丁、掳妇人,抢掠钱财,夺取粮草。
乙利达干如今就驻在汾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柳林渡一处庄园之中。”
李逸对汾州周边十分熟悉,不用地图也记得柳林渡在哪。
柳林渡,野狐滩。
那里河道拐了个大弯,东岸滩涂宽阔,芦苇深可没人,西侧有连绵土丘,形如口袋。
“乙利达干倒是会选地方,
那可是个伏击的好地方,天然的口袋阵,他这是直接给钻里面了,这是替自己选好了葬身坟地了。”
李逸手指在地图上轻敲。
“三千打草谷的杂胡,正好拿来祭旗!”
诸将精神一振,目光灼灼汇聚于地图上的柳林渡。
程咬金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司空,区区三千杂胡,就让俺老程出马便是了,三十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