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一周的时间里,唐果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开学的准备工作中。.w·o*d+e?s+c.w?..c\o\m.另一边唐卫国指示文化处配合唐果完成这次开校活动。
为了减少唐果的工作负担,唐卫国特意将做事干练的龙文英派了过来,用来协助唐果开展工作。
这一周的时间里,卧龙山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卧龙山周边的招收的学生陆陆续续赶往了新的学校。面对前来的师生,唐果和龙文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分配住宿,安排好伙食。
另一边,师生涉及的相关生活物资,后勤处也是一路绿灯。
只要是学校需要的物资,后勤处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搞到手中。为此,毕守财还特意在唐卫面前立下军令状。
在安排好食宿后,龙文英又亲自组织学生分班。
尽管学生们都是处于学习的开始阶段,但是学生的年龄彼此之间却相差很大,有的是刚到六岁的入学年龄,有的十五六岁才刚开始学习。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年龄大的学生明显更加用功刻苦,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进度更快。
因此龙文英在请示唐卫国后,根据学生年龄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群体。
6-9岁为小班,10-13岁为中班,14岁以上为大班,分别派老师根据年龄大小,教授课程。
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唐卫国把后世的那一套直接拿了过来。¢齐~*#盛£小§>D说?±网¨, )=更&新?¨±最·全]?
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六年,中学三年,高中三年。
至于大学嘛,目前卧龙山的老师主力群体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成立大学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但是成立大学仍是唐卫国心中的一个目标。
在制定学校制度时,同样唐卫国也将后世的那一套搬了过来。
每个班设置一名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每个年级设置一名年级主任,然后最后学校设置一名校长以及三名副校长。
并且每个学生宿舍区安排一定数量的生活老师,照顾学生的生活。
在制度制定完成,安排岗位人员时,大家有了不同的意见。
唐卫国有意让赵教授担任,毕竟赵教授是大学老师,有着充足的教学经验。
但是唐卫国刚一提出这个想法,便遭到唐果,龙文英等人的坚决反对。
他们认为卧龙山的学校,是在旅长的建议下修建起来的,没有旅长的要求,就不会有这所学校,因此他们认为学校校长一职非旅长莫属。
至于赵教授嘛,当个副校长主管教育还是没问题的。
这就样在众人的一致要求下,唐卫国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勉为其难的担任校长一职。
另外关于副校长的人员也在同一时间确定了下来。′n.y\d·x~s¢w?.~c-o/m~
三名副校长分别赵教授、龙文英、唐果三人担任。
其中赵教授主抓学校教育,管理老师的教学工作,龙文英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唐果主抓学校的后勤物资,为老师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最后经过关于学校的名字,经过几人的探讨最终一致同意认可唐卫国提议的学校名字-卧龙山独立旅第一抗日学校旅。
另外四处分校可以依次在后边加上第一分校、第二分校、第三分校、第四分校作为学校名称。
在学校名称出来以后,唐果连夜找人将学校的校名做 出来,第一时间挂在学校门口的大门上。
卧龙山独立旅第一抗日学校第一批共计招收了1000多名学生。
其中卧龙山主校区招收500多名学生,另外三个校区合计招收500多人。
这批招收的学生全部都是之前独立旅在民团时期战士的亲生孩子或是直系亲属。
第二批学校招生工作定于明年,招生范围是新加入独立旅的战士的直系亲属。
唐卫国为了感谢独立旅战士为抗战的贡献,他还重点强调了这些学生的一切上学费用由独立旅承担。
为此唐卫国将这次从卧龙山县城缴获钱财全部用作学校的经费开支。
独立旅的老战士们早就知道这个消息,再次听到后便彼此会心一笑,训练新兵的时候更加认真了。
但刚刚加入的独立旅的战士们听到这消息,顿时激动的跳了起来,欢呼雀跃。
他们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一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