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才,在官渡之战前,大多看好袁绍。郭嘉却仅凭短短一面,就看透了袁绍的弱点。见完袁绍,郭嘉就毫不客气地跟他的谋臣扔下一段评语:“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随即飘然而去。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想到这句话,荀澜就想叹气:他自己在现代的时候就经常选择困难症,穿越而来后也的确是头绪太多,想到什么做什么,经常既要且要。
“不会郭嘉见我一面,就失望而走吧?”然而这些担心不能在谋士们面前显露出来,所以荀澜趁着大家注意力在戏志才的风流韵事上,将话题转移开来。他表面轻松,但内心却有些忐忑。明日见到郭嘉,要说些什么呢?
然而郭嘉并没有给他机会。荀澜去拜访的时候,小童就说他家先生出去了。
荀澜眼前一亮:哦,这个套路,我熟!
他留下了礼物,礼貌地说,两日后再来登门拜访。至於郭嘉的信,已经被他命人送至南阳郡黄盖手里。
当然,不论郭嘉的眼光多精准,一家之言荀澜都不会全盘接受的。但有了郭嘉这些条理清晰的评语,黄盖就可以省去大量考察的时间。比如郭嘉评价一个人的德行和能力有失,黄盖直接命人照着郭嘉所提的事件寻档案核实,若是属实,过些时日就撸下来。对於评价高的,则重点关注,日后提拔上来。
这些工作并不是黄盖一个人在做,随着书信过去的,是颍川考察了一些时日的人才。荀澜正愁如何不动声色地将他们安插在关键岗位上,这机会就来了。
荀澜之前就要求徐晃丶法衍和徐庶,每个人都带着十个古代版的“实习生”在身边,给他们派活计,等考察一段时间后再安排合适的岗位。
这些人处理事务大都上手很快,除了五人没有通过考察,剩下的二十五人皆可以用,经过三个大佬的点拨,做事情已经有模有样。荀澜其实已经安排出去了十人,剩下的十五人正好可以安排到南阳郡为官。
至於愿不愿意背井离乡,荀澜还特意一一问了他们的感受,若是有异议可以留下,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但这个年代做官本来就是不知外派到哪里,众人都已经习惯了,留下来还不知道何日才有空缺,去南阳主公已承诺了升职,於是没有一个人抗议。有的家眷留在颍川,自己去南阳郡赴任,有的则是考虑到主公所言的外派时间两年起步,便带着家眷同行。
“可惜刚用熟了人手,又要换一批了。”休沐日,法衍丶徐庶和戏志才跟着荀澜去前院面试新人,几人边走边说。
荀澜笑着回道:“看着他们毕业是好事,不有种作物收获的成就感么?”
“说起来,还真和种田的老农有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州牧府的考核后,这些人就得到了“毕业证书”,带着州牧府钢印和荀澜亲笔签名的那种。
戏志才说:“我倒是觉得,我们更像是夫子了,开办了个学堂走向仕途的速学班。”速学班这个词是他跟着荀澜学的,主公最近十分热衷办各种“认字速学班”丶“数字速学班”和“拼音速学班”。拼音速学班他还没弄明白,正打算今天着手学习,没想到就被叫来面试新人了。
主公鲜少做无用的事情,众人知道这个仪式后就在猜测主公想做什么。现在被主公带着挑第二批“实习生”,忽然有了种学堂夫子的感觉,而他们州牧府,就像是学院一样。
其实毕业离开州牧府的人都被荀澜请喝茶,得到荀澜的鼓励。和现代硕博毕业导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一样:“日后不论在哪里做官,不要给州牧府丢脸,不忘初心,始终记得我们的宗旨,好吗?”
除此之外,荀澜还表示:如果以后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写信回来,不要一个人硬抗。把众人感动地热泪盈眶。
荀澜不知道的是,这毕业证书后来都进入了国家的博物馆。后世称州牧府的育人教育是大学的雏形,也是颍川政治学院的前身,图影甚至还印在了历史课本上。
这些人才是当初寒玦和荀澜面试看中的人,几个月来一直跟着纸坊丶雕版坊丶印刷坊丶医馆和客栈的掌柜管理人手。表现好的,则被推荐来参加今天的面试。面试好的话,掌柜可以得到赏钱。当然,若是面试表现十分差,掌柜则要被扣工钱了。
荀澜一向是赏罚分明。
依旧是一人选了十人,共三十人。不过戏志才丶徐庶等人要处理的事务越发多了起来,许多基础的工作交由自己的亲随来带领这批初始的人才,他们定期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