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
斋堂,其实是寺院版的食堂,通常也被称为“五观堂“。
顾名思义,食存五观,指的是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
一是感念食物来之不易;
二是反省自己德行有无亏缺;
三是防止贪食;
四是饭食只为疗饥;
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1。
这是出家人在吃饭时必须做的功课。
大寮,也称为“香积厨”,则是寺院的后厨。这个称法源自《维摩诘所说经》,希望人们抱着细腻的感恩心,能够因饭香而悟道。
接下来的两个月,三餐饭点时候我就在香积厨帮工,平时就在外联部负责接待往来香客和辅助寺院义工的其他活动。
我没有学到爷爷的一手好厨艺,只能跟在大厨后面帮忙,做些不用技术含量的工作:择菜丶洗米洗碗丶摆放碗筷丶为僧人分发饭菜......
摆放碗筷是力气活,一位僧人要用两个大的白瓷碗,比平常的饭碗大一倍的那种。
往返搬运一两次没问题,数量一多,我的速度便不自觉慢下来。
洗米也是力气活,每天近四百人的食粮,光洗米就是个大工程。
为了环保,淘米水装在木桶里,用来二次循环:浇菜丶洗衣服和浆衣服。橡木桶材质坚硬,密度大,盛满水的重量接近50斤。
我力气有限,又不想拖大家后腿,只得咬着牙坚持。默默居士细心体贴,照顾我曾经生过大病,后来这些活儿让给了体力好的义工。
於是,我被分配去跑腿择菜。
斋堂的后门有两条路,一处通往僧人寺里的内部宿舍,另一路则是厨房和菜地。
菜地依山而建,一方方丶一块块,各色蔬菜茂盛鲜嫩,一眼就能望到寺院外我住的念慈楼。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刚到菜地,见几位小和尚在田垦追逐玩耍,口中念念有词。
这句是佛门古大德的教诲,只要迈进斋堂和香积厨的大门,随处可见这些标语。
我这些天进进出出,这些话不知何时已经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
早就听行勉师父说过,莲华寺开了个小娃娃班,年纪最大的才5岁。学员大部分是被人遗弃在寺庙的孤儿,也有信佛家庭专门送来修行的娃娃。
这些孩子到了上学年纪,全部都得下山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待学有所成之后,是继续深造丶投入社会,还是受戒出家,再由他们自己选择。
寺院菜地里新开辟出一片“垂髫菜园”,专门留给小娃娃班孩子们作为童心实验地。
“农禅并重”,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强调把修行和农业劳动结合起来,默耕田地,以此砥励心志。
许是莲华寺义工里极少见到我这个年纪和打扮的女性,我一出现,就有个小和尚冲我粲然一笑。
小男孩穿一身深色僧服,长得白白净净,脸蛋像剥了壳的鲜荔枝,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睛尤为吸引人。
“常施主,六时吉祥。”
小和尚来到我面前行礼,“我叫恒缘。”
原来他就是行勉师父最近亲自在教带的小徒弟,在寺里很有名。
走近后,我注意到恒缘下巴左侧有颗小痣。按照《易经》里的看相学,这颗痣代表田宅宫,主财富。
见恒缘手上全是未擦干净的泥土,我好奇问道:“你们在种菜吗?”
“对啊,种了小白菜。”恒缘很自豪,语气里充满骄傲,立即带我去看了他们新划分的土地。
以菜地旁的那株苹果树为界,全班12个孩子每人分得一竖田垄插秧种地。每个孩子就是自己的地主,想种什么都可以。
每天早课后和晚饭前,他们都会积极跑去给自己的田浇水。
小白菜性喜冷凉,耐低温和高温,几乎一年到头都可种植。早播小白菜定植后,约30天便能收获。
“再过半个月就能收成啦。”恒缘蹲在田垦旁,热火朝天地照顾他的宝贝小白菜们,鼻尖冒着小汗珠,“常嫦,到时候请你吃萝卜炖白菜。”
看到他下巴那颗主田宅的痣,我笑着点点头:“那我先谢谢你!肯定会有大丰收的。”
*** ***
日升日落,忙碌完三餐,不管是都市,还是深山,平凡的一天便这么过去了。
晚饭后才7点,僧人们继续做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