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开始高速发展已过去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老爷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机械设施逐步完善,军事力量也是日益壮大。
此刻,张凤祥静静地站立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他的目光紧紧锁定着北方的西伯利亚平原,眼神深邃而凝重。
然而,他的思绪却早已穿越时空,回到了 1936 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
那时,刚刚南下的三个师抵达三江平原的最北端,与凶残的鬼子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激烈的交锋。
起初,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部队只能采取谨慎的策略,遮遮掩掩地与鬼子的大队级规模部队周旋。
但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和武器装备的改善,战士们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如今,他们已然能够挺直脊梁,毫不畏惧地与多达二十多万的鬼子大军正面对峙。
部队的规模相较于当初而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当年,仅有八个低配版的师级单位,总兵力不过区区八万之众。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虽然依旧保持着八个师的编制,但每个师早已今非昔比,皆是满编状态且兵员多达三万两千余人!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不仅仅体现在人数的增长之上。更重要的是自 36 年五月份那两辆 59 坦克试验车成功通过测试并达标以来,恰好在此时,钢铁厂、冶铜厂以及化肥厂的扩建也已经完成并且纷纷投入生产。
如此一来,在钢铁等原材料充足供应下坦克的制造终于得以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且在众多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再加上工人师傅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每月竟能以惊人的速度产出四十多辆坦克,并迅速装备至各支部队之中。
时至今日,每个师内皆已组建起一支标准配置的坦克团,其每个坦克团中坦克数量更是高达一百一十辆之多!
自从我军前线部队配备了 59 坦克以后,局势瞬间扭转。
小兴岭地区以西和绥芬河以北的广袤土地,基本上与日本侵略者再无瓜葛。
而此时此刻,康志坚所率领的一师以及赵卫国指挥的三师,总共六万五千人的雄师劲旅正集结于小兴岭的东侧,与日军的三个师团外加一个旅团总计十万之众形成紧张对峙之势。
而以绥芬河为界,阮重八所统领的第二师和李小胖指挥的第八师正严阵以待,与近十万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部队紧张对峙着。
与此同时,其余的四个师中有两个被部署在了三江平原一带,作为机动预备队;另外两个师则稳稳地驻守在后方基地,时刻保持警惕。
就在这时,忽然间,天空中传来一阵低沉而有力的“嗡嗡”声,那是我们自主仿制的米格 21 战斗机群呼啸而过!自 1937 年 4 月首次试制成功以来,经过一年多不懈的努力,如今已拥有多达 98 架这种强大的空中利器。
我们这支年轻而英勇的空军部队并非初出茅庐之辈,他们早已与鬼子展开多次激烈交锋,并凭借着无畏的勇气,成功击落了将近两百多架鬼子战机,致使鬼子的战机始终不敢在三江平原放肆。
然而,随着军事实力的迅速崛起以及老爷岭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经充裕无比的张凤祥空间中的满清宝藏,此刻也消耗大半。
面对如此形势,今年年初,当特种作战部队顺利扩充成为旅级作战单位后,张凤祥下达命令,让赵虎所率的第二旅即刻启程,向北苏远东的其他区域以及西伯利亚进发,执行渗透侦察任务,寻找矿产资源以及防备北苏突然发难。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响起,紧接着门被缓缓推开,赵来喜教授面带微笑地走了进来。
他一眼就看到了正背对着站在办公桌前地图发呆的张凤祥,轻声说道:“凤祥司令,我这儿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赵来喜教授的话,将张凤祥那飘远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现实当中。
张凤祥猛地回过神来,转过身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开口问道:“哦?是什么好消息啊!快说来听听。”
只见赵来喜教授满脸喜色,高兴地说道:“又有五位专门研究飞行器专业的专家教授要来咱们这里!他们可都是美丽卡那边业内的人才!”
听到这个消息,张凤祥不禁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哎呀,真是太辛苦了你们了!在这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你们不辞辛劳、坚持不懈地给自已所认识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还有那些优秀的大学生们不停地写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咱们的基地,促进基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