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有限。
除了黄河汾水等沿河地区,有大型舟船运输外,其它地方多是靠着马车牲口拖动,效率太低。
是以开凿运河网络,因地制宜,将境内各大州府连接起来,加强物资的运输流通,便很有必要了。
再有就是将来南下灭汉,大夏还可以利用运河的便捷性,和其中快速的运输能力。
快速的调动大夏庞大恐怖的体量,实现对大汉的碾压态势。
很多东西李政看得到,也有很多李政是看不到的。
只是沿途所见的风景越多,心中的矛盾感便愈发的强烈,也愈发的困惑和不安。
秦始皇当年就是因为穷兵黩武,大兴徭役,导致了六国地区不堪重负。
百姓怨声载道,山匪横行,乃至死后三年,大秦帝国便分崩离析。
大夏虽然繁荣富强,却不断的向外用兵,不断的修建驰道,不断的开凿运河,不断的修建城池宫殿...
不断的扩建学院,不断建造驿站,不断搞出大型竹书馆,等等一系列庞大的工程。
如此滥用民力,难道大夏,就真的不怕治下百姓爆发揭竿问种吗?
那个天可汗父亲,真的不担心自己的暴政,会被百姓推翻吗?
虽然身处南方,但李政久居洛阳,常年混迹皇宫,更是经常跑到汉帝的议政殿听他们讨论国事,对大汉和大夏的信息多少有些了解。
汉庭人言,大夏治下,百姓如狼似虎,君主穷兵黩武。
境内暴政频出,生民凌难,土地抛荒,难以裹腹,甚至易子而食,不可谓不夸张。
耳濡目染下,就算小政儿心思灵透,更是有早慧之智,然终究还是受了周围言论和信息的一些影响。
再加上一路以来,沿途确实很多良田都被抛荒,甚至长满杂草和野谷,百姓也是少的可怜,往往三五千亩田地中,才能看到一户人家在劳作。
而且大夏的暴政比汉武帝更甚,至少刘彻还知道农时,知道让百姓耕作完成之后,再继续徭役。
而大夏却是在农忙时段,也让他们继续修建驰道,开凿运河等太多暴行,让不知内情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那就是有屠夫之称的北夏主父,可能真的是暴君,是夏桀商纣一般的人物。
比祖龙还要残暴,还要暴虐,甚至还要恐怖,汉武帝在其面前,可能只是个弟弟。
然而以上这些,只是汉庭的偏见罢了,毕竟代入大汉的徭役制度。
把人当成奴隶使用,免费干活不给钱,还要被肆意抽打,自然显得残暴。
然后来听到司马懿的解释,在结合官道上士兵的精气神,以及沿途所见所闻,直接刷新了李政对大夏,或者说是对天下的认知。
特别是当他们穿过河东,进入并州上党,沿途百姓的情况他也看在眼里。
虽然人烟稀少,他们确实富有,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七八匹驽马,和十几辆牛车。
这等景象,放在大汉,放在洛阳,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大汉的百姓,能有一头耕牛便已经是少有的富庶了,更何况是马匹...
大夏的百姓,穿的起五颜六色的衣服,精神昂扬奋发。
几乎每一个孩童都吃的肥嘟嘟的,红润的脸蛋上,那饱满的喜感,和幸福的笑容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那些在工地上忙碌的劳工,确实很辛苦,但他们挥汗如雨,却干的很起劲。
甚至脸上洋溢着积极的精气神,这与大汉那些浑浑噩噩的百姓,完全不同。
这一刻,李政终于明白,为什么汉庭对自己的父亲,对北方的大夏,忌讳莫名...
为什么汉帝要忍痛割爱,频繁征召天下美人,和奇技淫巧送往北方,腐蚀麻痹他。
甚至冒着被大夏进兵的危险,也要将自己这名质子留在洛阳...
更是召集那么多的经世大儒,和好好老师,给自己灌输腐儒的那套思想。
因为管中窥豹,便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个北方新崛起的大夏,真的很恐怖...
那个不愿称帝的共主,那个屠宰天下的天可汗父亲,委实让人忌惮...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穷兵黩武,侵略成性,频繁对周围势力发动灭国战争,但又总能取得成果。
他滥用民力,却又能将治下的百姓管理的有理有条,能让他们过上稳定安康的生活...
能让他们沉醉在那沉重,繁忙的劳动中,苦中作乐,感到光荣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