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102
◎决战前夕◎
102/木云木夕
江南第二富商沈茂民隐隐然有超越桓家恒庆瑞商行的趋势。沈家商行市场份额越做越大, 可他沈家的银子却流水似的往外淌,几乎被吴王府掏空了。
沈茂民想急流勇退,但是来不及了。
吴王谢谈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了他唯一的儿子沈宜博入狱, 拿捏住了他的七寸,他虽然恨, 却只得乖乖替吴王卖命。
沈茂民十分悲哀地想, 他也就是没有一个像状元郎桓颢那样的女婿, 所以才会任由吴王欺压。
沈茂民愁得人都瘦了一大圈, 好几次涌出一个念头,想去找桓颢帮忙,可转念一想, 桓颢毕竟只是个从六品同知,又能帮他什么呢?
也许, 他们沈家注定是要沈沦了。
滁州知州杜文郁给桓颢请功的折子递上去没几日, 朝廷便有了升迁的旨意下来,派桓颢做了江苏巡抚, 从二品的大官,可以直接向朝廷汇报事务。
旨意一经下来,满朝文武都在议论。
毕竟,桓颢作为一个刚任职不到半年的官场新人, 竟然连跃八级,从一个从六品的州同知爬到了从二品的江苏巡抚, 本朝自建国以来,似乎还未出现过这么迅猛的升迁速度,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猜测。
不仅吴王谢谈很是惊讶, 就连桓颢的顶头上司杜文郁也大吃一惊, 赶紧向京城的人脉关系去信询问情况。
然而, 比回信更早到的,却是宫里的秉笔太监王康安亲自带着圣旨到了滁州,宣读圣旨,命桓颢速去金陵任职。
王康安私下里对桓颢说:“如今朝廷的官员,有一多半被吴王收买了。圣上虽年迈体衰,可他老人家眼明心亮,知道大庆的江山,将会在他驾崩后迎来动荡。吴王盘踞金陵多年,早已把江南治理得铁桶一般,朝廷派来的人,都成了他的鹰犬爪牙,传回去的消息,都是粉饰太平的赞歌……唯有桓大人,不惧强权,心怀天下百姓,有勇有谋。又心怀大义,慷慨良善,实乃纯臣的楷模。”
“圣上特命咱家来滁州,就是为了告诉桓大人一句话,桓大人只管放心调查吴王谋反的证据,不要怕,有整个大庆做你的后盾。圣上特派了锦衣卫指挥使陆琦来配合桓大人的工作。”
桓颢心里震惊,面上神情始终淡然,和陆琦见过。“能得陆指挥使襄助,自然如虎添翼。”
陆琦也是少年英才,年纪不大,约摸二十五六,穿一身大红飞鱼服,配鎏金绣春刀,一张玉面总是严肃冷厉,有玉面修罗之称。都指挥使是正三品的官职。
他对桓颢并没有好感,觉得他不过是书生意气,又娶了个财大气粗的老婆,花钱买来的前程罢了。因此只十分冷淡地抱拳:“桓大人客气。有何需要,桓大人只管开口便是。”
桓颢也不在意陆琦的态度倨傲冷淡,神情淡淡,把锦衣卫的人安置在贵安酒楼。
锦衣卫来了五百精锐,规模不可谓不大。只是面对吴王的十万精兵,深入金陵,还是不够看的。
但至少比桓颢一个人孤军奋战要强上许多。有这五百人护着,要查什么,查不出来?唯一的隐患就是,吴王被逼急了,随时会提前动手。他们有可能被包饺子,一锅端了。
*
原来,桓颢一直和江宁府知府桓敛保持着书信往来。
桓敛写信告知桓颢,吴王和姚旻出现分裂迹象,是分化两人联盟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江南民间动荡不已,粮价飙升,普通老百姓吃不上饭,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街头时有烧杀抢掠的恶性|事件发生,社会治安严重紊乱,老百姓怨声载道。已经引发了几场大的暴动。
但江南一带的官员全都腐化严重,谁也不想惹火烧身,派兵镇压老百姓的暴动,关押了许多人,还开始驱逐流民。只要外面自己的辖区看不到流民,就当看不见老百姓的苦苦挣扎。
皇上下令姚旻掏银子赈灾,姚旻没有钱,从吴王谢谈那儿也只得到了一万两银子。一万两银子够什么使的?灾民太多,施粥棚维持不了十天就无米下锅了。而金陵的米价已经涨到了五两银子一石。
桓颢给提刑按察使赵准写了一封信,劝他上折子弹劾姚旻不作为,违抗皇命,应立即革职查办。他在信中说:“姚旻已是一颗弃子,赵大人何不趁机参他一本?一来,尽了职守,来日纸包不住火,至少可以保全自己;二来,眼下形势危急,说不定江南发生民变,还会引发别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