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医生推开诊所的窗户,让初春的阳光洒进来。墙上的西医执照和德国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他十年寒窗苦读的见证。
"方大夫,外面有人找。"小护士小声说道。
方医生整了整白大褂:"什么人?"
"是个老中医,说想跟您讨教讨教。"
方医生笑了:"请他进来吧。"
进来的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城里有名的张老先生。这位老中医在上海行医四十年,桃李满天下。
"方大夫年纪轻轻,"张老先生开门见山,"怎么就对我们中医这么大意见?"
---
十五年前,年轻的方雨卿还在苏州老家跟着祖父学习中医。老方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世家,祖上几代都是名医。
"雨卿啊,"祖父常说,"医者父母心。无论用什么方法,能治好病人就是好医生。"
方雨卿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但他总觉得,单靠中医的经验传承是不够的。他想知道人体的奥秘,想了解疾病的根源。
机会来得很突然。一个德国传教士来到苏州,在教堂里办了个诊所。方雨卿经常去那里看他给病人看病,对西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想学西医?"传教士惊讶地问。
"是的,"方雨卿坚定地说,"我想了解更多治病救人的方法。"
传教士被他的诚意打动,不但教他德语,还推荐他去德国留学。但这个决定在方家引起了轩然大波。
"胡闹!"祖父气得直拍桌子,"我们方家世代行医,你却要去学洋人的东西?"
母亲在一旁抹泪:"雨卿啊,你就不能安安分分地继承家业吗?"
只有父亲默默地站在他这边:"去吧,多学点本事总是好的。"
就这样,二十岁的方雨卿踏上了去德国的轮船。临行前,祖父把一本祖传的医书塞给他:"别忘了自已是中医世家的子孙。"
在德国的五年,方雨卿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西医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每一门课程都让他着迷。他发现,西医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医。相反,他经常把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有时候,他甚至能从中医的经验中找到一些西医尚未解释的现象。
"有趣,"他的德国导师说,"也许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之间,真的存在某种联系。"
回国后,方雨卿选择在上海开设诊所。这个新兴的商埠,正是新旧文化碰撞的最佳场所。
"方医生,"第一个病人是个商人,"听说你是留洋回来的,一定比那些中医高明吧?"
方雨卿认真地说:"每种医术都有其优势。关键是要用在对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诊所渐渐有了名气。病人们发现,这位年轻的西医不但医术精湛,还能理解中医的道理,总能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传统中医们认为他背叛了中医传统,而一些西医同行则觉得他太过妥协。
"方医生,"一个西医同行说,"你这样中西结合,会让病人对西医产生怀疑的。"
方雨卿却不以为意:"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病人来到了他的诊所——宋家的老太太。老太太一直在看中医,但病情毫无起色。
"方医生,"宋老爷子说,"听说你既懂西医,又知中医之理。不知可有办法?"
方雨卿仔细诊断后,决定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用西药控制症状,同时配合中药调理。这个大胆的尝试,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此,他的诊所成了上海滩有名的医馆。不少达官显贵都慕名而来,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沈若兰。
那是个雨天,沈若兰来诊所送一封信。信是宋老爷子写的,说有要事相托。
"方医生,"沈若兰说,"我听说你既精通西医,又懂中医之理?"
方雨卿点头:"略知一二。"
"那你觉得,中西医孰优孰劣?"
方雨卿笑了:"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现在我终于明白,医术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用在对的地方。就像治病一样,有时候需要西医的精确,有时候需要中医的整体观。"
沈若兰若有所思:"这话说得有意思。其实做人也是一样,有时候需要果断,有时候需要圆融。"
这次谈话让方雨卿印象深刻。他发现,这个年轻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