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稳之际,广东、岭南、贵州等地发生大规模叛乱,无数苗民趁势袭击汉人城池,夺取物资。
以至于南境一带民不聊生,永安帝派遣禁军中的多位年轻将领,前往南境平息民变。
这些将领中,大多战死,剩下的要么都被调回中枢,委以重任,要么卸甲归田。
而洪义就是卸甲归田的那一个。
他目睹了朝廷的昏暗,深感永安帝即使在南方站稳脚跟,也无法像世宗皇帝那般,北克中原,复汉人山河。
心灰意冷之下,就在广西境内归隐山林。
值得一提的是,洪义是洪鹤的族叔。
洪鹤深知这位族叔的本事,故而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向王焱推荐了他的族叔洪义。
如今的洪义,已经六旬年纪,须发皆白,但说话底气十足,走路虎虎生风,精神矍铄。
对于王焱的盛情相邀,洪义并没有矫情。
眼下国家正值生死危难关头,不说舍身报国的那些大道理,就是为了汉人的山河不受异族践踏与奴役,他们这些老革也是该出山了。
洪义当即响应王焱的号召,率领族中三百子弟兵,毅然决然的投身军旅。
同时,洪义还向当年一起与他隐居的同袍,或是朝中故人发出邀请,共抗外虏!
在洪义的号召下,又有数千人前来投军。
而王焱在邕州的兵马,有两万多人,加上贵州调过来的军队,便有将近六万的军队。
马洞锡的军队被击溃,目前已经退往大寺镇,选择在大寺镇构造防御壁垒,抵抗倭军的进攻。
所部兵马仅有数千。
王焱命程育成率一万人驰援马洞锡,务必要将北条隼的脚步,抵挡在大寺镇。
同时,又让洪义领军东进,协助靡阳驻守梧州,抵挡北条弥太郎。
军中将领对王焱启用洪义这样的老将很是不服,认为他已经弃戎数十载,早就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军旅生活。
更何况洪义在贵州军中并无战功,让这样一个寸功未立德老将带兵,安能服众?
对此,王焱力排众议,坚持重用洪义。
洪义对此心知肚明,当着所有人的面,向王焱立下军令状,必破北条弥太郎!
至于越州道境内的伍三甲,王焱没有做任何安排。
因为他相信张侠一定能够收拾伍三甲和他的猴兵猴将。
鉴于北条隼口出狂言,号称六十万大军,王焱也命人对外宣称拥有百万雄师,可横扫一切来犯之敌!
反正就是吹嘛,看谁吹的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