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不要动刀见血。+新?完,本*神`站¢ *追`最′新!章-节^
稍有不慎,皇上的皇位还稳吗?
如果不这样做,纪楚同样说了,各地百姓会造反。
这如不是威胁,那什么是威胁?
实话伤人,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也伤人。
皇上思索片刻,最后叹口气。
纪楚这人,怎么就不能唯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家臣呢。
但再想想,他要是家臣,就不会这般厉害了。
不过能者多劳。
赈灾兼收拾士族这件差事。
非纪楚莫属。
除了他,谁还能做成此事。
“命,东北总督纪楚,宣新府知府薛明成,为此次赈灾钦差。”
“即刻回京,处理中原十二州府赈灾一事。”
第145章 一石
第145章
“让纪大人立刻回京城?!”
“这怎么可以!”
“大人任期还没到吧。!g+u+g+e\y/u_e!d?u·.?c.o?m·”
纪楚的任期当然还没到。
先不说各地知州知府, 多留个一两年实属正常,再者他兼领岐州,在岐州没有彻底融入平临国之前, 朝中一般不会把他换掉。
也就是说, 至少要等岐州收过一次田税,也是漳兴八年前后,才会把他调走。
如今才漳兴五年二月份,实在太早了。
再看京城的旨意,竟然是让纪大人去赈灾!
这么一看,那就合理了。
中原十二州府,皆有灾情。
这十二州府旁边,多多少少也有旱情,只是没那样严重。
这种波及了五分之一地方的旱灾, 确实需要得力人手。
请纪大人去处理, 再合适不过。
而且跟他一起去的, 还有在曲夏州的同僚薛大人。
两人富有才干,又是皇上心腹。
派出这两人前去,就能按各地百姓的心。
就连已经投奔到昌河州的中原百姓, 都忍不住道:“若早知纪大人过去,我们不来,是不是也行?”
其实不行,早来早点种地, 提前过上安稳生活。¨咸`鱼_看¨书-网. ^首-发,
如今十二州府的情况,还不是最糟。
现在旱情刚开始,各家还有粮吃。
等到天气再热些, 没饭吃,没水喝, 才是人间炼狱。
朝中提前派人过去,就是想把事情做到前头,减少灾情损失。
一个纪楚,一个薛明成,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昌河州官吏以及当地百姓,理智上理解,心理上却很难接受。
他们这里刚刚发展起来,刚刚发展得顺畅。
怎么就把纪大人调走啊。
岐州百姓更是不高兴。
岐州还是岐国时,他们就信任纪大人。
现在成为平临国的一份,信任的还是纪大人。
毕竟这是他们接触的头一位平临国官员。
他要是走了,大家心里都不安稳。
所以对纪楚来说,必须安排好接下来的差事。
不过京城那边催得急。
二月二十三收到的圣旨。
说是三月初五之前到地方。
既要安排好这里的差事,又要赶紧过去。
纪楚对皇上有些无语。
他没有长三头六臂,不能两头忙啊。
算来算去,最迟也要三月初一出发,留给他的时间着实不多。
好在昌河州的政务一向清晰。
晁同知跟户司主事很靠得住,交给他们即可。
晁同知颇有些紧张。
处理其他地方的政务,他好歹这么担忧,可这是昌河州,本就够特殊的了。
现在还有个岐州。
岐州刚刚归降平临国,稍微有点闪失,他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纪楚直接道:“放心,我准备带着纽海去办差。”
“纽海?”晁同知道,“那个岐国后人?”
纪楚点头,那孩子今年十八,本就聪明。
岐州能归顺平临国,他功不可没。
只是他的身份敏感,难免有人拿他身份做文章,不如跟着自己出去,既是历练,也算忠心。
同时也是安岐州百姓的心。
这么想来,晁同知也安心了。
还是纪大人靠谱,事事都想在前头。
剩下的事情,一是农业。
别看各地工业作坊园搞得轰轰烈烈,没有粮食吃,什么都白搭。
当然,不是说作坊园不好,而是要以农业为基